理清-HIV传染究竟怎么实现的?拒绝恐艾

您的建议我们一如既往的珍惜!




原始素材来源:http://www.aidsmap.com/

补充信息:除了上述传播途径以外,我们必须要强调,在途径之下也必须具备传播的三个要素:1.病毒具有活性;2.病毒数量足够;3.确实存在病毒源以及实现了体液交换,缺一不可。




  • 为何我们对于上述的HIV传播途径以及传播实现的要素很简单就可以说明清楚,但是无论是HIV携带者还是未感染人群,始终在会不会传播,到底传播没有会有如此之多的困惑?


因为我们面对AIDS往往是流于信息获得,而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信息不能被运用就永远只是信息,而不会是知识。在知晓上述科学信息之后,依旧为HIV传播而担忧,并因担忧而失去判断力的表现主要可能是以下几类:

1. 因恐艾失去判断:

此类朋友,其实无论告诉他们,怎样的HIV与AIDS的信息,几乎均无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为中;因为太过恐惧AIDS,在心头世纪绝症与超级癌症的阴影与封号难以消除。此类伙伴将病毒的危害性,倾向于无条件的“见血封喉”式的理解,他们更关注地球上消灭该病毒,只要存在就无法心安。无论您怎么解释其传播原理,他们逻辑判断常呈现混乱,并且无限放大。

2.因与关联对象的关切度而失去判断:

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家属、至亲或爱人关系;多数是由于HIV携带者发起的恐慌;因为自己是病原体携带者,又特别关切对方,导致连锁的恐慌。譬如:抱了自己的孩子,总怀疑自己与爱人性生活中有安全套破损,以及与家人吃饭时,自己牙龈出血等等。其实,上述情况多数属于阳性以后的心理上的障碍,作为HIV阳性患者及早抗病毒治疗,让体液中病毒载量在监测不到水平,就失去病毒数量,即便安全套破损不构成传播,并且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很简单的操作;如果担心安全套质量,不妨您可以试试吹破一个安全套需要多大肺活量。至于抱孩子以及共同进餐,依据原理无论在病毒数量与质量以及体液交换均无法实现传播。

3.被极端特殊化场景的假设导致失去判断:

此类情况绝大多数是虚拟的,并且与描述者个性有关;一般遭遇此类情况的人,首先是怀疑一切的,希望在既有的科学定论中,找到一些破绽;并且个性中多数比较标新立异,其实内心未必恐艾。譬如:切菜的厨师前一个用刀切破了手指,后来一个厨师拿刀再去切菜,也切破了手指。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场景首先是极端设计的,并且最简单的是,除非后一个厨师立即拿刀去切菜,且要对准血迹再切破自己,并且前一个厨师是病原体携带者。这种情况如果发生,那一定不容易办到,属于故意行为,全是血迹的刀怎么可能不进行清理,其次若只有小部分血迹,要在对准自己下一刀,应该是故意行为。因此,这类的案例举例者,往往不是依托于现实情况,是属于故意找茬,且病毒在暴露空气下3分钟左右就失去活性。


科学面前,需要坦然去理解;任何情绪化的,非正常逻辑的假设与推理,其实已经违背自然规律,属于形而上学。拒绝恐艾,人类要战胜艾滋,需要了解艾滋,与艾滋交朋友,而不是慌张、躲闪甚至妖魔化。人类历史上此类教训与悲剧太多,不需要再举例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