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正在积极组建投资研究团队,以应对新三板选择层的统一口径

根据新三板的报告,经过两天的查询,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的进度基本得到确认。公募基金的市场进入政策,对于新三板的选股层如此重要,在公募基金行业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还有很多行动等着瞧

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表示,我们正在做风险评估测试,通过修改投资范围,将符合风险等级的公募基金纳入选择层。北京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表示,尚未将新三板选定层的投资提上工作日程。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明确表示,开始修改投资范围,可以修改投资范围的基金产品将一次性备案修改。此外,他们还透露,公募基金公司不会逐一修改,而是分批修改投资范围并备案。上海另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新三板负责人表示,已经开始新产品设计,对所选层的投资非常看好。

但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表示,已为新三板组建投资研究团队。至于是否修改股票型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目前还没有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另一家深圳本土基金公司回复没有相关动作。

但大多数公募基金公司持观望态度。修改投资范围不难,难的是如何投资。“现在新三板选择层的投资人把我们当成流动性的救星,我们不想成为选择层的新‘韭菜’。我对持有者负责。”基金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

这就陷入了“先流动性后公募,还是先公募后流动性”的矛盾。不过上海的公募基金行业似乎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他听说很多看好新三板选股的公募基金公司计划一起对相关基金产品进行修订和备案。

风险分类是一个难题

几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虽然选择的股票在统一的标准上等同于上市公司,但实际上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目前市值最大的背叛,流通市值只有56亿元,10亿元以下的公司有25家。其次,二级市场流动性水平不尽如人意,每转不到100万。那么企业的质量和a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资本的冲击下,会增强产品的系统性风险和个股的风险程度。

从政策上看,主动股权基金和部分混合型基金符合修改投资范围的要求,但监管部门并未明确具体的风险等级。如果真的参考上市公司的标准,公司管理层怕系统性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回应穆的研究,这也是做风险评估的原因。

如何评价?怎么控制?监管部门同意吗?一系列看似没问题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围观的原因之一。

股票公募如何投资选择层?

类似于科技创新板,封闭式的股权基金可以参与战略投资,投资比例会比没有封闭式的基金大。无限售期的股票型基金投资策略会更灵活,参与基金规模不会太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新三板的投资研究体系缺失,包括基金公司和券商研究所。”深圳某公募基金公司一位高管表示。

其实早在2014年,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子公司就开始参与新三板的投资,成立投资研究团队。但由于市场、企业质量、流动性、监管等问题,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新三板投资研究团队因资金筹集困难、运营成本高而被迫解散。行业业绩数字通过私募设立了自己的新三板股权投资基金。

不仅是基金公司,一些券商研究机构也解散了新三板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被分散到投行部门或a股团队,而另一部分则选择转移到其他券商业务部门。四年来,新三板的研究人才各不相同,研究报告质量堪忧。

对于公募基金,券商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自己的研究团队经验不足,人手不足。即使修改投资范围,也不能满足投资过程的需要。而且,公共基金投资研究行业的背后,是子仓大小、提成贡献等利益分配。显然,为了规范公募基金的投资选择层,选择层的投资既要符合公募基金现有的交易原则,又要满足其背后的利益分配。

事实上,新三板上市委员会中有很多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虽然他们认同选择层的地位和企业价值,但仍然无法改变公司既定的战略发展方向。毕竟,选择层的投资策略并不能大幅提升公司现有的管理规模。换句话说,基金公司管理层没有想清楚投资选择层和公司管理规模的关系。

"小规模参与、探索性投资、等待政策红利到来等后续转移."这可能是现有公共基金采用的主要模式。一位在基金待了近20年的老人说得好:“虽然管理规模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业绩才是核心竞争力。毕竟新三板选择层是新的投资渠道,可能是下一个。行业突破点,竞争点。”

也许基金公司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理想会在选择层面有所突破,打开金融投资者的局限?

内容转载自新三板报(正文/刘)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