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质工程巡礼!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

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位于非洲中部,总面积3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24万。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连接第一大城市首都布拉柴维尔与第二大城市黑角,途经多利吉、恩卡伊、马丁古和名都利等重要城镇,全长535公里,是刚果(布)东西向的唯一通道,也是刚果(布)的经济“大动脉”。刚果(布)原1号公路因战争破坏和缺乏养护等原因损毁严重,旱季通行需一星期,雨季交通几乎中断,因此整治修复1号公路对改善该国通行条件、发展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与刚果(布)签署了一揽子经济贸易合作框架协议,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整治及沥青铺设工程成为其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是中刚建交50年来两国间最大、最重要的合作项目。二期工程全长208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路基宽度15米,主要工程包括环形交叉3处、桥梁18座、涵洞276道、学校3座、医院3座、收费站3座、土石方量890万立方米、沥青面层310万平方米。

二公院2007年开始对该项目勘察设计并配合进行施工阶段的设计服务工作,历经10年,精心打造、倾情奉献,于2017年实现了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全线竣工通车。

绿色设计,打造高品质

环保选线,留住风景。路线设计方案以“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为原则,对生态环境坚持最小程度地破坏和最大力度地保护,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勘察设计时对沿线动植物习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路线避开了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区,例如在选择路线与大洋铁路交叉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动物迁徙等因素,采用桥梁上跨铁路并设置动物通道的方式,使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绿色治理,美防并用。针对砂性土路段,充分考虑岩土组成特性、区域气候环境、地质条件复杂以及降雨强度大等特点,采用在边坡上种植香根草等方式进行边坡保护,通过设置边沟、截水沟、蒸发池等方式完善排水系统,减少对砂性土路基的冲刷破坏,在进行路基防护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项目沿线普遍存在红土砾料,根据其水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特点,路面结构设计时提出采用红土砾料代替级配碎石的方案,经路面计算和多次试验,成功将该材料应用在路面底基层中,减少了因石料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并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

技术创新,攻坚克难

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攻关,总结并应用了多项关键技术。

岩土工程关键技术。提出了边坡自动监测和安全评估方法,系统解决原始森林中公路高危边坡距离城市远、不便进行高密度现场观察等问题,可实时监测边坡状况,评估高边坡安全状态,将实测数据用于验证原设计方案中各类参数取值的合理性,以优化改进边坡设计方案;对砂性土特性进行研究,确定砂性土路基填筑与冲刷防护治理措施,确保砂性土路段路基安全。

公路绿色修建技术。通过材料试验、破坏原理、数值模拟等对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研究,为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公路沿线噪声分析研究,为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噪声影响评价工具;基于公路对动物迁徙的影响分析,制定了动物保护措施和设计方案;基于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中植物的影响分析,制定了植物保护设计方案。

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技术。开展利用低品质水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低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抗软水溶蚀性能、混凝土开裂的因素和修复措施等研究,提高了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为提高项目长久耐用奠定基础。

项目的建成极大提升了公路通行能力,使原来需要一星期的车程缩短至8个小时,客货运输由最初的每日164辆激增至4000辆。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项、优秀设计奖3项。

来源:安全质量环保(QSHE)监督部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