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搞技术?没有技术,我们想动一颗螺丝都会被外资拒绝

中国车企的命脉不在主机厂,背后强大的供应商体系才是真正的执牛耳者,一台车四万个零部件,如果90%以上都是外资提供,那么整车最大的利润,还是会流向外资企业,而从《美国汽车新闻》统计的零部件企业实力排名上可以看出来,相比于自主品牌,零配件企业的实力比想象中的更差。

去年,国内汽车销量达到2576.9万台,营收超8万亿,利润总额达到5000亿级,纵然有着一定的下滑幅度,但仍然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如此庞大的产业背后,事实上蛰伏着巨大的外资品牌,正在通过2000万级的整车销量,悄无声息的壮大自己。

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前20中,只有一家延锋上榜,其它均为外资品牌。相比于排名第一的博世集团,延锋营收不足博世1/3,只有142亿美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整车销售市场,我们却培养不出来顶级的零配件供应商,打开一台国产车的发动机舱,随处可见的博世、电装零部件,多少有些被垄断的意思。

因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崛起,我们悄无声息的养肥了这些外资品牌。

2018年,博世中国业务销售额达到1126亿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2.5%,中国市场为博世集团贡献了全球18%的销售额,为此,博世集团将中国视为全球重要市场,并且积极调控布局以求把握未来的增长机遇。

不仅仅是博世,电装2017年中国营收310亿,麦格纳曾计划2019年在中国完成60亿美元营收,而大陆集团、采埃孚、爱信更是国内顶级的零配件供应商,中国均贡献了1/4左右的营收。

即便是全球贸易时代,全球产销研发一体化,但我们仍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全球顶级供应商,都恰恰不在国内,产业无论是升级还是降低,从顶级的研发到下游的基本生产,汽车大国却没有拿出顶级的供应商。

拿最简单的轮胎来说,2019年轮胎企业排名,排名前五仍然为外资,分别为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马牌、住友。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占有率,恐怖如斯。

事实上,在某些零部件产业没有占有率不代表我们没有技术推动力,譬如说轮胎领域,自主品牌的推动力的确比较强,但还是有一些领域是自主品牌无法攻克的短板,譬如说四驱系统、电喷系统、电气化系统、变速箱等等,这些领域拿捏在外资品牌手中,一拿就是几十年不放手。

没有技术就代表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无法在产品上据理力争。

坊间有传说,早期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合资生产帕萨特,一汽集团与上海大众合资生产速腾时,原版德国拿过来的生产图纸,德国大众话语权强硬到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改动。

而日系车型同样如此,即便到现在,东风本田生产的一台车,大量零部件直接仍然是日系合资零部件供应商企业,譬如说八千代的天窗,提爱斯的座椅,三叶、松下的开关、古河的线束、伟福工业的踏板等等等,即便是在中国生产的一台合资车,但仍然是日系合资零部件。

这就是摆在面前的事实,即便是国内生产,话语权依然没有。

对于技术型行业来说,话语权的比重不在于在哪里生产,谁有技术谁才有话语权,只有自我壮大才能够在选择上完全自主化,才能真正的摆脱被掣肘的发展状态。

从行业现状上分析,我们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供应商支撑,依然依托在外资供应商体系上发展,四驱系统、变速箱系统、电喷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因素,被扼吼是难免的问题。

但想构建完善全面的零部件体系需要时间、精力挥洒,我们刚刚有自己的乘用车品牌文化,想要构建深一层次的零部件产业优势,还需要时间来推动。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