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寒冬!这是造车新势力的生死时刻

原标题:寒冬!这是造车新势力的生死时刻

我打过一个比方,每当变天换季,病倒的往往都是那些体质较弱的人,此次疫情对汽车行业来说也是一次大换季,那些体质弱的车企要想撑过寒冬,真的太难。

如果将车企分为几类,谁是体质最弱的那一类?事实上,国内的部分造车新势力早就到了生死时刻,如果说前两年车市的接连负增长,补贴的严重退坡,依旧让他们对市场抱有幻想,那么这次疫情的到来或许能让他们彻底死心。

为何?

这要从几年前的车圈和创投圈的疯狂说起。当时,特斯拉的入侵让整个创投圈都在寻找“中国钢铁侠”,“下一个中国的特斯拉”,他们不少人甚至从未和汽车打过交道,但只要看创始人和投资人有些实力,就纵深跳入,即便知道这是一场长久战。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那个你老公15分钟和我老公10秒的故事,在一个家庭饭局上,李斌用15分钟讲述蔚来汽车的创业思路,刘强东只花了10秒就回答Yes。这只是一个缩影。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最热闹的时候,有60多家新造车公司成立,平均每家背后都站着数十位投资人,融资的速度和金额也达到了顶峰。

但分水岭来的太快。

2018年开始,因为经济的下行,创投圈终结一度的虚假繁荣,回归理性投资。而新造车的无底洞式差钱让投资人的态度一度转变,风口上挤破脑袋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唱衰和撤离。数据显示,2018年开始,上百家资本在对造车新势力第一阶段投资后,就不再继续注资。少数资金雄厚的资本则继续进行了多次的资本追加,原因是不继续投,之前的钱都打水漂了。

2019年特斯拉全资中国建厂,创投圈彻底得出结论,没有人能找到“中国特斯拉”。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市场迎来了史上最严的补贴退坡,这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9年底,高领资本等看似笃定新造车的入局者也终于绷不住了,以清仓方式宣布出局。

新造车来到了生死存亡时刻。无疑,2020年开年这场疫情还将催化这种生死速度。

一个悲观的现实是,新能源推广的这几年,对销量贡献最大的还是集体采购、共享汽车公司等B端用户。受新冠疫情影响,新能源车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出现重大问题。需求端乏力,疫情导致网约车体系受到影响,部分网约车租赁公司面临司机退租、车辆空置的致命打击。

对于疫情刺激下的新能源刚需,只出现在限购城市,但体量根本不足以令局势逆转。在不限购城市,由于目前油价的低位、新能源车体现不出优势,另外刚需车型燃油车选择面多,这两点决定了新能源车在私家车领域几乎没有市场。

但乐观派认为,疫情之下,由于延迟开工、物流、供应链等因素影响,艰难的不止造车新势力。反而,与传统车企相比,造车新势力在一些方面甚至占优势。

我们看到,目前传统车企4S店的经营情况主要是开业线上集客,虽然各大品牌正联合网络平台做一些直播带货,但从销量看这只是一种短期手段,只能增加曝光,对成交无实际推动作用。而据少数新造车品牌透露,他们的线上订单开始陆续恢复到年前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原本销售逻辑的不同。传统车企主要是以现车为主,订车为辅,再急的用户一般还是会看车后下订,而目前的整个供应链条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新造车大多数都是订单式生产,就是几乎真的是有多少订单生产多少台车,并且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等待。

所以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比如像李斌这种投靠合肥政府拿到100亿续命,短期不愁的,会认为当下是一个淘汰对手的机会。“(造车新势力)本来就不应该活那么多,中国那么多原来的汽车品牌,真正活下来的民企不就那三家?”

总之,比起正在经历的疫情,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转折点。正如开头体质弱的话题,大换季之下,新造车当然是体质最弱的那类,这没悬念。体质弱会感冒,会殃及生命,但也有能挺过来的,甚至抵抗力变得更强。

这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冬天,有人说冬天好冷,有人却说冬天是个好时节。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