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李善长逃脱不了被朱元璋清算的命运?

你知道李善长吗?今天一个有趣的小历史系列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出身和功德

李善长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爱读书,通晓儒法,谋略和内务能力极佳。当时朱元璋还在为郭子兴效力,被派去攻打滁州。李善长听说朱元璋勇猛,野心勃勃,主动投了票。刚认识的时候感觉像知己,一拍即合。

之后,朱元璋开始重用李善长。一方面,李善长承担了朱元璋军队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后勤工作,一切做得井井有条,令朱元璋十分满意;另一方面,李善长还精于建言献策、行军布阵,经常参加军事会议的战略战术演练,大大增加了朱元璋军队的战斗力。

在战斗结束后的近二十年里,李善长始终扮演着忠君、能处理任何问题的角色,因此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image.png据史书记载,由于朱元璋多次在郭子兴面前忍不住称赞李善长的能力,郭子兴开始挖墙角,暗中命令李善长在他的帐下工作,并答应给予更高的待遇。但是,李善长不为所动。一方面,他是一个小团队的领导者。另一方面,李善长选择留在一个小团队的领导身边。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知道并牢记在心,这也是朱元璋一再忍受李善长的原因。

二、奖励和荣誉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亲自命名六人为明朝开国功勋,史称“建国六公”,六公之首是朝鲜民众李善长。

有人会说“开国六公爵”第一应该是徐达,徐达是对大明开国贡献最大的人。其实从军事角度来说,徐达确实是第一英雄。他参与了楚州、贺州的入侵,在《菜市集》中英勇作战,攻打应天府,打败陈友谅,威慑张士诚,发动讨伐北元。但是,从综合贡献来看,李善长比徐达强,而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刘伯温恐怕比不上他。

因为,战争不仅取决于一个统帅的军事战略,还取决于装备、装备、后勤、金钱、粮食。靠的是一个坚实的后方,能够不断向前线输出资源,这个后方是以李善长为核心打造的。

而且据史书记载,元末社会萧条,百姓生活贫困。混乱的社会秩序让人无法安居乐业,口袋里没钱,家里没饭吃。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虽然打下了很多城市,但也意味着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流资源。二十年来,他依靠李善长在后方调度资金,尽力恢复民生。

攻下应天府的时候,刚接管的时候,城市内部还是一片混乱。李善长第一次做的是收集有用的民生书籍,如户籍、税务户口等,然后迅速整理资料,为应天府政务做准备,为下一次战争做后勤准备。

image.png正是这种李善长,使得朱元璋的各路大军在十年的西征中,不必担心后勤保障问题。所以李善长在六大公爵中排名第一,当之无愧。他的回报与他的努力是一致的。李善长除了升官,还获得了一枚免死金牌,可以自己用两次,后代用一次。这说明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信任和青睐。

第三,走到最后

俗话说,“两个极端相遇,两个极端相遇。”虽然李善长已经到了一人之下的地位,但对权力财富的贪欲却越来越强。另外,他原本就是一个嫉妒心强,报复心强的角色。在贪婪和嫉妒的共同作用下,李善长逐渐走到了尽头。

战争中期加入朱元璋的刘伯温被称为“小诸葛”,是朱元璋军队的战略责任。刘伯温加入后,朱元璋的民政队伍壮大了。此外,刘伯温经常跟随朱元璋的军事参谋,逐渐获得他的信任和欣赏,这使李善长嫉妒,这是刘与李的第一次矛盾。

第二个矛盾是李善长的侄子犯罪,李善长亲自要求刘伯温宽大处理,被严词拒绝。所以李善长从此很讨厌刘伯温,一有机会就会被打压。所以明朝建国后,朝臣分为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两大派。两派一直保持平衡,直到刘伯温去世,淮西派彻底打压浙东派。

image.png当时李善长开始大肆吸收浙东派的投降派,然后极力压制那些不投降的人。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但朱元璋忍了。在说服浙东帮后,李善长加紧努力,打算把权力交给执政党和反对党,但当他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时,他决定支持一个接班人,即胡。

胡、是最后一个把贪权的李善长送上绝路的人。李善长认为胡是个小聪明,容易满足的小官吏,于是在朱元璋面前一手提拔他,多次推荐他,最后让胡坐在他的位置上,自己则在家退隐,遥控朝廷。

不料胡、勾结北元、侵华日军和南方残余势力,企图颠覆明朝。在策划期间,他三次要求李善长加入谋反,均被拒绝。最终,事情被揭露了。朱元璋触怒胡、等数千利害关系人,李善长因不报知被家人斩首。

第四,历史叹息

李善长为朱元璋服务了三十多年,一切都做得妥妥当当,得到信任和重用,还获得了更高的称号和免死金牌,应该有个大团圆的结局。然而,他被自己的权力地位蒙蔽了双眼,无法从仕途中解脱出来。他的欲望在不断膨胀,最终吞噬了自己,变成了历史的长叹。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