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连韩信当兵都没带。他后来是怎么一鸣惊人的

对韩信部队很感兴趣的朋友们,《趣味历史·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言

中国古代史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勇敢的将军和受欢迎的人的故事。有一些人对兵法和法律很熟悉,但他们不能学以致用。他们在战场上杀敌,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说到兵法法口斗,几乎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但一旦被委以重任,就不知所措,最后不知所措。

image.png还有一种人,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从小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对兵法规律一无所知。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后天的练习,当他们被委以上战场的重任时,就能大放异彩。比如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一鸣惊人的韩信

韩信出生在淮阴一个贫苦家庭,平时只能去别人家讨吃。他曾经向一个漂浮的母亲讨饭,被他的腿羞辱。他没有受过教育,不会做生意,官场门槛很高。走投无路时参军,在项梁军中当兵。项梁失败后,转投项羽帐下,项羽让他做郎中,相当于参谋。

image.png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迅速逃出楚军,奔向汉军。因为韩信雄壮,口若悬河,萧何在与他交谈时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开启了韩信的“开放人生”。

刘邦立采纳了萧何丞相的意见,任命当时无名无姓的韩信为大将军。全军哗然。后来刘邦就安国的良策请教韩信。韩信的分析条理分明,有理有据,为刘邦制定了“以西为基,以东为定”的统一战略。韩信之前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足以体现韩信与生俱来的卓越军事能力和分析能力。

image.png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楚汉战争爆发。韩信将军率领拓荒者曹参、樊哙使用秦岭栈道,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打败楚军,平定三秦之地,这也使韩信在一战中声名鹊起。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两万多大军攻打赵,赵以二十万大军抵抗。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韩信主动在河边布阵,派2000轻骑围住赵的营盘,让士兵们把除了盔甲兵器以外的一切都丢进河里。结果,士兵们都死得像死了一样,一下子杀死了赵的20万主力部队,杀死了赵的指挥官,活捉了。

image.png在这场战役中,韩信首先把自己的部队置于不利的境地,然后利用士兵“反正投河而死,被敌人杀死也是死,不如光荣而死”的心理,让每一个士兵都爆发出自己的潜能,视死如归。后来韩信对士兵们解释说“孙子兵法上说:治死而后生!”这场战役为刘邦最终一统天下,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歼灭项羽的十万大军,项羽终于在乌江自杀。这也预示着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多,最终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韩信为什么能一鸣惊人?

韩信领导的这些战争都以胜利告终,直接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一定有人会怀疑:为什么韩信参军前如此平庸,没有表现出任何带兵打仗的天赋,为什么投奔刘邦后却有着全胜的辉煌战绩?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image.png首先,韩信很勤奋

让我们尽最大努力。第一,虽然韩信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投靠项梁的项羽也没有得到重用。但在军营里拼命练剑法,刻苦学习弥补早年的不足,也为韩信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奠定了基础。

其次,韩信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刘邦。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郎中的时候,每一个忠告和建议都没有采纳。韩信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他知道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谈话中,刘邦深深觉得韩信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所以给了他很重的责任。韩信当然辜负不了刘邦的重托,所以每一场战争都非常小心,步步为营。

image.png再次,韩信善于观察、分析、总结。

每次出征前,韩信都会对当地的地形、天气、土壤等因素做足够的调查,找出任何可以利用的自然因素,或者避免被敌人伏击。每一次战争结束后,韩信都会总结战争,分析不足,分析敌人采取的策略,如果再遇到类似的策略会采取什么对策。

从这一点来看,韩信的各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学习能力,已经决定了他有很多高于别人的军事才能,“打赢每一场战役”也不是不可能的。

image.png结论

韩信这辈子没打过败仗,项羽在遇到韩信之前也没打过败仗。不幸的是,王祥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天才,他错过了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如果韩信在项羽手下被重用,他可能会彻底改写那段中国历史。

(小程序已经添加到这里,请在今天的头条客户端查看)

韩信一生用兵如神,深谙兵法,赢得了每一场胜利,赢得了部下的支持。但最终因为刘邦想到了“一边煮狗一边杀兔子,用弓藏鸟”,剥夺了韩信的一切权利,无奈之下只能叛变,最后以杀死三个民族而告终,真是叹了口气。

image.png参考

韩曙,《史记》、《中国通史》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