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静是雍正的最爱。为什么乾隆登基后就被全盘否定了?

你喜欢田文静的故事吗?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会给大家详细讲解~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在清代名臣田文景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雍正年间,田文景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在官场上也声名鹊起。短短几年时间,他从内阁侍读的四等学士一跃成为雍正专门设置的鲁豫总督,还被抬进了汉军的黄征旗。他死后,被雍正葬在他的陵墓旁,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然而,随着雍正帝的去世和乾隆皇帝的登基,田文景立即被完全否认。乾隆不仅批评,甚至下令拆毁他的陵墓,这样田文景在乾隆时期就完全“毁了”。

田文静绝对是雍正最看重的府省之一。

田文静、李伟、鄂尔泰被称为“雍正三大官”。这三位官员清正廉明,兢兢业业,政绩卓著,深得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

其实雍正用这三人作为地方官员“标杆”的另一个原因,是田文静、李伟、鄂尔泰代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为官之道。

田文景,生为国子监文凭,因祖上政绩而为官;李伟不是雍正朝的小乞丐形象。相反,李伟家境相当富裕,他是通过“捐官”进入仕途的;鄂尔泰是认真通过科举考试才得以入朝为官的。

所以这三人被委以重任,受到雍正的尊重,同时也受到雍正的大力维护和青睐。

image.png其实康熙朝的时候田文静仕途并不顺利。

田文景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景任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令。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田文静一直在官场中摸索着,但是他的官位并不高,最高的也只是来自当地的吴品周知和吏部。直到康熙末年,他才被调回北京,以四等功成为内阁侍读学士。

然而,随着康熙帝的去世和雍正帝的登基,61岁的田文静突然开始了“官运”。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景奉命参拜华山。

此时山西及周边省份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此时山西巡抚没有报告,也没有向法院申请救济,造成了山西各地的饥荒。于是路过山西的田文景将此事如实向雍正帝汇报,吓得雍正帝立即命他担任山西官方特使,负责山西的救灾工作。

田文静的表现可以说是不负众望。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灾难,在此期间,他还积极调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问题,有效处理了许多弊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此,雍正给了田文静很高的评价:

“怎么到现在都没听说过这么能干的人?”

随即,雍正正式提拔田文静到河南省,几个月后,直接升任河南省巡抚。

就这样,短短一年时间,田文静从北京一个低微的“闲散官员”一跃成为省政府官员,晋升速度简直就像坐在直升飞机上一样。

image.png从此,田文静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田文景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为帮助雍正推行“坦丁入亩”、“士绅一职”等一系列“新政”,使雍正刮目相看。

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景升任河南巡抚,增设兵部尚书。另外,田文静一家直接从汉军正面蓝旗扛到汉军正面黄旗。后来,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专门设置了河南省山东巡抚一职,在朝臣中树立了典范。此时的田文静,美得无限。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静去世,享年72岁。雍正以谥号为“末坟”,并在河南省专门为其设立了专门的寺院。更重要的是,雍正亲自给了田文景一块富庶的土地,葬在泰陵附近,并为其修建了陵墓。

所谓“无功不受禄”,田文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乾隆看来,田文景的功德远没有和父亲雍正葬在一起,他不配享有这样的特权。更重要的是,田文景任职期间接连发生两件事,不仅乾隆皇帝一直在抱怨,而且朝鲜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多年后仍然记得这件事,并对此耿耿于怀,最终导致田文景在乾隆时期完全否认。

image.png在田文静事业蒸蒸日上的背后,他不断树敌。

雍正对田文景是绝对信任和器重的,并把它树立为受到尊敬的官员的典范,甚至雍正也为它写过这样的朱批:

“我是这样的人,是这样的秉性,是这样的皇帝。如果你等着部长让我失望,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哎!”

但是,在官员眼里,田文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狠毒官员”,对他极其反感和厌恶。

首先是田文景在河南大饥荒期间的“隐瞒”,使其备受争议。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发生水灾。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专门下旨给田文景报告河南灾情,问他是否需要朝廷减免河南受灾地区的钱粮和赋税,提供救济。

在给雍正的回信中,田文静竟然说:

“士子急欲输,凡特免之款粮,请仍照量缴纳。”

按照他的意思,河南人根本没有受到灾害的影响,仍然全额缴纳了钱、粮、税,没有国家的任何优惠政策。但事情的真相是,此时的河南早已饥肠辘辘,苦难比雍正初年的山西还要深重,田文静选择了“如实相告”。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田文静此时年纪太大,无法做到最好,缺乏对官员的掌控,听之偏颇而不求证;另一方面是田文静对名利的追求,太在乎自己的名声和成就。

更可笑的是,为了防止贩卖儿童和女童的情况在他的统治下出现,田文静甚至下令灾区禁止这种行为,让很多饥民失去了最后的生存希望,而这些本来有机会得到好家庭抚养的受害者的孩子现在只能饿死,这让整个河南地区充满了公愤。

image.png其次,田文景与李悝之间爆发的“田丽会战事件”,让田文景彻底得罪了天下士人。

田文景虽然有效地执行了雍正的“士绅当差”政策,但这是建立在重典重刑的基础上的。此外,他还指责举人、进士等科举出身的官员,甚至纵容部下恣意妄为,使整个河南士绅阶层苦不堪言。

作为当代学者和公认的“学者领袖”,李福对田文静的行为极为不满,于是他去雍正帝那里弹劾田文静:

“作为一个统治者,我对练习学者感兴趣。”

得知此事后,田文静也弹劾了李福,两人闹得不可开交。

雍正一开始还是本着韬光养晦的态度,希望双方和解,就此打住。没想到,包括浙江路御史谢吉士在内的一批官员也弹劾了田文静,使田文静逐渐处于“劣势”。然而,雍正此时打着“清理亲信”的旗号,全力支持田文静。

最终,雍正下令免去李福、谢吉士等人的职务。对于田文静,雍正除了教育他照顾下属之外,没有别的惩罚,甚至还安抚田文静:

“我对这个故事很有见解,你不必错过一些。只要你相信,你就可以八卦天上地下的神和小人。不必狭隘。”

而这也让田文静成为了全世界的“公敌”。

乾隆皇帝登基后,立即开始“清算”田文景。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即位。

对于乾隆,他一直“看不上”田文静。

一方面,田文景本来是国子监文凭出身,对士人的不敬行为让一直饱读诗书,一直主张尊师重道的乾隆对他恨之入骨。

其次,自雍正朝以来,朝中各级官员和地方政府不断批评田文景,乾隆本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第三,当初与雍正关系密切,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义亲王黄宏发,在雍正时表现出“不配”葬在泰陵旁边,而现在田文景却被当众下葬,这让乾隆心里很不高兴。

于是乎,乾隆立即开始“清算”田文静。

image.png乾隆第一次开始“借题发挥”是在《尚书·释意》弹劾前,河东节度使、田文静的下属王士军劝说捐款并谎报亩数,并将矛头指向田文静时,田文静:

“在河南,从田文景当省长、省长开始,他就苛求,苛求,下属又恢复意图,乘风破浪,河南人民又吃了一次苦头。”

然后乾隆为李福平反,又委托他重用,可见他对田文景的厌恶。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拜谒雍正泰陵时,看到田文景墓,大怒。结果整个陵墓延伸到御道,影响了乾隆皇帝的通行。于是乾隆用“拉倒”二字作暗示,命人拆毁田文景的陵墓,使得整个陵园除了雍正帝题写的讣告碑由两只石龟驮着之外,荡然无存。

于是,彻底了解乾隆皇帝内心想法的官员们开始行动起来,班里批评、弹劾、清算田文静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最后,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向河南万神殿提出撤田文景的请求:

“镜子在河南,老百姓还反感。”

虽然乾隆皇帝以“无法翻出前案”为由拒绝了,也没有将田文景从河南仙梁寺撤走,但他也给了自己对田文景乾隆的评价:

“鄂尔泰、李薇、田文静是科举学院最受好评的。其实镜子不如门卫,门卫不如鄂尔泰。”

至此,雍正曾经的最爱现在彻底“毁了”。

image.png其实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初批评田文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乾隆想通过“迎合”官员对田文景的反对来安抚和拉拢官员,以争取更多的支持,维护皇位的稳定。其中,被雍正委以“为辅政大臣”重任的鄂尔泰,与田文景的关系非常不好。

同时,乾隆还想“清算”田文景,以震慑和震慑雍正朝旧臣入朝,树立自己的威望。其实不止田文景,鄂尔泰、张、李维等雍正爪牙都或多或少被乾隆打压过,乾隆的目的也是如此。

所以可以看出,乾隆以如此严厉残忍的方式对待已经辞世过年的田文静,不仅是在发泄对田文静的不满,说到底还是在维护自己的皇权。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