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后死去的东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原?

很多人不了解东吴,所以会配合有趣的历史系列来欣赏。

东汉末年,魏、蜀、吴分离。曹实灭汉建魏,名分不正,蜀汉根基浅薄。相比之下,称霸江东的孙吴,地理位置优越,人才不缺。所以很多人对东吴的统一寄予厚望。三国中,东吴确实是最后死的,但是东吴没能统一中原。为什么?

image.png魏与蜀不容小觑。如果东吴轻举妄动,魏国和蜀国极有可能联合反击。实力不弱,却不易惹其三条腿的,魏更强于。吴栋杀了关羽后,刘备怒气冲冲地攻打了吴。刘备兵强马壮,孙权只有求和不成才能打。一战夷陵,如果刘备已经失去了取胜的决心,恐怕孙权也赢不了。孙权和刘备的战斗持续了七八个月,显示了蜀汉的实力。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还向曹魏投降。这是针对一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如果东吴对外作战迫使蜀魏联合,东吴就更难取胜。

东吴内部不稳定,山月一直是东吴的大心腹大患。东吴既有外患,也有内忧。江东境内的山区,有来自山越的人,他们依靠地形的危险来抵抗东吴政权。所谓山月,是东汉末年以山为王的武装组织。其中有来此避战的人,也有权贵家族。山月人勇猛善战,人多。当参战人数最高时,可以有几万。孙权上台后,试图收服山川,收效甚微。当他在西部拜访黄祖时,山又升起来了。吴栋背后有这样的威胁,孙权不得不撤军。经过几十年的征伐,山川问题得到了缓解。有了这个内部问题和不稳定的后方,东吴不敢在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image.png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导致政局不稳,东吴衰败。孙权长子孙登死后,东吴开始陷入二宫之争。因为孙权立孙和为太子,所以非常爱王陆孙霸。皇帝优柔寡断,孙和孙霸都觊觎王位,王子们也急于改革。二宫之争持续数年,涉及朝臣范围广泛,甚至连名臣鲁迅也因此失宠孙权。最终孙贺被废,孙霸被杀,幼子孙良反而继承了大统。这两座宫殿之间的战斗使吴栋衰落,无法在国外作战。

image.png东吴大部分人才都陷入了内部斗争,没有时间去国外打仗。孙良继位时年仅十岁,权力受到排挤。王子们夺取了权力,忙于处理统一事宜。最开始诸葛恪上台。在他执政初期,东兴之战打败了魏,这是一个可利用的人才。后来,诸葛恪未能出兵淮南,被所杀,开始执掌吴国大权。他死后,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孙琛。孙臣暴虐嗜杀,凡是不认同他的,最后都惨了。孙武的吕雎、朱彝等大名都被他害了。一个国家的朝臣之间不互相争斗,而是互相残杀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他们的国力并没有被削弱。怎样才能统一中原?

东吴真的有统一中原的潜力。如果国家稳定,孙氏家族有魄力,统一中原指日可待。可惜东吴的国力在争夺皇位、诸侯夺权、内部运作中消耗殆尽,最终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