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什么时候?最后结果如何?

在漫长的历史中,诸葛亮非常有名,那么你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用一个有趣的小历史系列向你解释。

赵云、关兴、张苞围攻南安十日,仍未能拿下城池。诸葛亮来到前线视察后,认为城防坚固,难以攻占。如果曹骏趁机多方进攻汉中,北伐军的处境就危险了。后来诸葛亮询问了天水郡、南安郡附近安定郡曹魏太守的姓名,对魏延、关兴、张苞做了战前安排。

image.png曹魏安定太守崔良得知南安被围,担心北伐会攻打安定,命士卒严格守城。过了几天,安定来了一个叫徐沛的将军,自称是夏侯楙的心腹,来请崔谅到南安去解围。崔良信了,立即领兵出城到南安。

崔亮出城不久就遭到北伐军伏击。他伤亡惨重,不得不恢复稳定。然而,在安定城下发现蜀军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崔亮不得不逃到天水郡,诸葛亮却已经在路上等候。崔亮无奈下马投降。

诸葛亮请崔亮劝说南安太守,崔亮欣然应允。但崔良进南安见太守杨陵后,提出以诈之名除掉诸葛亮的计划。但是,崔亮的企图早就被诸葛亮看穿了。在诸葛亮的巧妙部署下,北伐军顺势进入南安城,关兴杀杨凌,张苞刺崔亮,王平活捉夏侯楙,南安县、安定县全部落入诸葛亮手中。

作者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小说中的描写与历史上诸葛亮的“出祁山”大相径庭。比如小说中的崔亮、杨凌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关兴、张宝、夏侯楙都没有出现在“离开岐山”的战场上。除了这些人物的不同之外,《祁山一出》的战局发展也与小说大相径庭。

image.png据《三国志》相关列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后,曹、魏西北发生巨变,数郡匆匆,其中天水郡治蓟县,落入诸葛亮之手,而南安郡太守投降,安定郡杨条闻讯赶来响应诸葛亮,陇西郡被北伐军攻打。

然而,这种看似良好的局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以天水县为例,北伐军虽然占领了蓟县,但重要的上寨镇仍在曹魏控制之下;陇西郡攻守战,陇西郡太守顽强抵抗,北伐军毫无进展;而应对安定县北伐的杨条,只控制了岳志城,对曹魏的影响有限。

从上述战局情况来看,北伐军同时在天水、南安、陇西三县作战,兵力分散,实际成功的很少。另一方面,曹魏虽然损失了一些城市,但却把西北两个最关键的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两个地方分别位于天水郡,即上山和岐山堡。

尚志,位于天水县东南部,西接河西走廊,东至中原,南至汉中,北至广卫县。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当时,雍正府刺史名兵郭淮在上虞驻军。诸葛亮虽然发动了多次进攻,但从未占领该地区。

岐山堡位于天水郡南部,是陇南至陇中渭水谷和尚志的通道,是曹魏西北防御体系的重要支点。这个地方离诸葛亮本人驻扎的Xi县只有50多英里。诸葛亮“出祁山”时,有个叫高岗的曹魏将军镇守。和商水一样,诸葛亮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始终没有成功。

祁山堡和上虞这两个战略要地的得失,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葛亮为了保证军力、粮草供应和大本营的安全,不得不以重兵封锁岐山堡和上虞。这样一来,前线部队的投入就会减少,对战局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岐山堡和上虞的存在,也造成北伐军不敢渡渭水到安定县和广威县,难以支援两地抵抗曹魏的地方势力。

岐山堡和上虞在“一出岐山”战争后期的作用更加明显。张合领兵进陇右救兵时,郭淮从尚志决战,击溃了高襄及其驻守刘城的军队,切断了马谡及其军队的退路,伤亡惨重。

此时诸葛亮不得不派兵掩护其他战场的部队撤退,并阻止祁山堡的高岗部队发起反攻。两头兼顾很难,只好下令全线撤至汉中。至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如果诸葛亮不在战争初期采取四面开花的战术,集中力量拿下祁山堡和商水,“出祁山”之战就完全不同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