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做官只有一条路吗?平民做官有八个渠道

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唐朝做官。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是能够“住在庙堂之上”。所谓“庙”,是指以封建帝王为首的政府机构。俗话说,读圣贤为君共忧,然后“立心为天地,立命为生民”。当然,之后也可以跟着绝学为圣贤,世世代代求平安。

其实,儒家思想盛行的时候,古代学者就已经找到了读书的方向。所谓“以家治国”,其实是古代文人的普遍理想。但笔者认为,大多数古代学者的目的并不纯粹。

《庄子·再议》说:“故圣贤卧山石之下,宛城之君忧庙。”

贤惠之人一般都是“远离江湖”,只有君王在庙里操心一生。这其实是很多古代文人的一种至高境界。但是真正能做的事情很少。

image.png另一方面,很多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不仅渴望科举考试,还以入朝为官为信条。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成熟,饱读诗书的人,都有着“学而优则仕,上至君,下至民”的理想。

尤其是“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下,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唐代文人把“为君服务,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唯一选择,所以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名臣。

但是,虽然科举为中下层创造了一个“居庙堂之上”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举拿下第一。唐朝科举通不过就不能当官吗?很明显,科举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image.png成为唐朝官员的几种必要途径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足以震撼古代社会的朝代。在繁华景象的影响下,生活在唐朝的文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

由于当时唐朝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很多东南亚国家都追随唐朝。因此,在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思想都在发挥输出的作用。很多相对弱小的国家不仅向唐朝进贡,还多次向唐朝输入“送唐使节”。

image.png还有很多所谓的“老外”。 他也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官员。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生活在唐朝统治地区的学者们把能够以官方身份进入朝鲜作为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另外,唐代的科举制度已经成熟。

因此,大量的中下层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达到了为官的目的。而且唐朝时期,也有中国历史上第一状元、三状元、一状元。这给了许多学者很大的鼓励。但科举并不是成为唐朝官员的唯一途径。

image.png 1。科举

(1)科举制度的发展史

从科举制度开始到最后一次科举结束。它经历了几十个朝代,大约有1300年的历史。作为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必要手段,从汉代的“察举”到隋唐的科举考试,这一制度已经深入到古代士人的骨髓。

具有一千三百多年生命力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应该与其“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因为在唐朝以前,所谓的“科举制度”也可以称为“察举”。如果没有想报名参考的同学,经五品官员推荐后,无法获得考试资格。

image.png (2)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但是唐朝建立后,考试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废除“官员推荐学生”的制度。而是中下层出身的人可以通过个人报名参加科举考试,无需推荐。

可以说,这次科举改革不仅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阶级的权利,强化了中央集权制或君权。至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开始出现在神殿之上。他们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科举是封建社会基于“相对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为封建统治阶级扩大人才储备,其实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条件。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诞生,绝对是一项优惠政策,好处多多。当然不是,否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笔者认为,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具有最强的表现力。这种旨在选拔各行各业人才的制度不仅在唐宋时期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在唐宋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非常积极和进步的作用。

image.png 2。加入军队和边境要塞来建立声望

唐代诗歌文化极为繁荣,但以李白为首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除外。还有以王昌龄、王志焕、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这些人都有过从军、边塞的经历,甚至有些边塞诗人因为在边塞军营当过副官,才有机会成为唐朝官员。

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总结这段经历,其实就是想通过参军来获得名声。这种做官的方式属于武道,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官位。其实历代都有这样的为官之道。只是有的人只是镀金而已,有的人真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努力。

image.png 3。进入幕府

“幕府”最原始的含义其实是古代社会武将因军事远征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营垒。后来逐渐引申为代表办公厅指将军本人。如果说唐朝的幕府制度植根于其中,其实是一种分裂皇权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只有政府官员、官员或所谓的“帅荣”才有资格和资格建立幕府。

幕府建立时,有可能自行招募亲信或学者,尤其是喜欢招募有能力有名气的人。唐代很多诗人曾经有过幕僚的身份,如杜甫、李商隐、王维,甚至李白。他们在幕府的主要职责是“顾问”。

有很多所谓的幕僚,有机会被纳入正式的官制,成为名正言顺的官员,所以会不遗余力的打电话给相应的幕府。但如果工作人员本质上没有转正,那就和官方官员大不一样了。

image.png 4。敬业求官

所谓“献赋求官”,是指唐朝的一些名人想通过个人才能获得统治者的宠爱。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文赋”,通常是由骈文或者诗歌组成。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都是通过“献赋求仕”来获取官职的。

李白虽然只是通过“献赋求官”的方式得到了“拜翰林”的官职,但名义上是“御用文人”。他不仅要为皇帝或后宫嫔妃创作一些“应制”的诗歌。还负责起草诏令,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公文。

image.png 5。漫游或旅行

古代学者和作家都有过出国旅游的经历。所以“漫游”或“优游”其实是指游览名山大川,并在此过程中会见官员或名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影响力,如果遇到欣赏自己才华的贵人,还可以直接成为唐朝的官员。

“漫游”或“优游”在唐代其实很流行。当时,许多大诗人都是这样获得官职的。而且在漫游山川的过程中,还能陶冶个人性情,提高知名度,对诗人诗名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6。官方推荐

虽然在唐朝,只要个人有能力,就可以直接通过科举考试,达到入朝为官的目的。但是因为很多人的尝试都失败了,或者得罪了一些官员,科举取官之路就行不通了。

所以我们只能处处“作恶”,就是去拜访一些有名的官员或者名人,为了请他们帮忙推荐自己当官员。

其实这种做官的方式在唐朝是很常见的。许多著名的诗人或学者都是这样成为唐朝官员的。即使是一些在后人眼中很有名气的官员,也只有经过引荐或推荐,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个人才能。

image.png 7。为官员隐藏

高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隐士。其实所谓的隐士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被同事排挤或者被统治者迫害;或者在官场打拼,无法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等等。当然也有一大批人尝试过,赢过。

所以很多古代文人以“隐士”的名义,隐居在名山大川或者幽静的山村。所谓“隐瞒”,其实只是一种以退为进求官的套路。而且隐士和漫游途径求官,主要是先提升个人名望。

然后通过个人名气得到统治者或权威的赏识,从而能够顺利进入朝鲜担任官员。可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唐代文人成为官员的绝佳方式。因为赢得了好名声,也能达到为官的目的,是一箭双雕的完美方案。

image.png 8。皇帝喜欢它

唐代有许多受皇帝青睐的文人,如“诗人”李白和写诗《咏柳》的贺。事实上,他们都是这样成为唐朝官员的。可以说,在唐诗文化空前繁荣的唐代社会,官位是不难获得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唐朝朝廷的城门外盘桓了很久,虽然很有才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天才。我最终不得不孤独终老,尽管我什么都知道。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入朝为官,“金屋”、“千铃小米”、“颜如玉”都会被收入囊中,可以安享晚年。因为唐朝的官员没有说要退休,只有被辞退或者官员主动“舍老思乡”,否则这些人的待遇永远存在。

结束语

科举制度虽然是以“八股选士”为基础,但却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事实上,这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为许多生活在唐朝中下阶层的学者提供了进入唐朝做官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政治权利的倾向。

虽然科举制度并不是唯一的为官之道,但在古人眼里,这种以个人能力为德性的为官之道,在当时的学者中是被偏爱或推崇的。

虽然一个人可以凭借个人的威望、诗名和美德成为一名官员,但他总是给人留下一种感觉或印象,即他并不真正有才华。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