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是哪八面?满清八旗有哪些机构?

八旗满洲是指八旗的满洲旗。清代八旗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清八旗”。除满洲里成员外,还有少量满洲领导下的蒙古人和汉族人,分别编了六个高丽领导,一个俄国领导,一个番子领导。满洲作为八旗组织的主体,优于蒙古、汉八旗军。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设四旗,每旗以三百人为牛记,名额真的是一个。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旗正式建立,最初的四旗为黄、白、红、蓝,新增四旗镶嵌黄、白、红、蓝。每面旗都设置了鼓山二镇(中文名杜通)1、乐美二镇(中文名副杜通)2、嘉拉(中文名沈凌)等,以后随着人的繁衍,有了额外的助手。崇德末年,辅臣309人,辅臣五人减半,乾隆后期增至辅臣670人,辅臣五人减半。是定制的,一直到清末都没变。

image.png

组织

清朝的“满洲”还包括索隆、锡伯族(今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建州女真族努尔哈赤根据战争需要,将临时生产军事组织鲁牛改编为长期正式组织。规定每300人要有一头牛的记录(也叫“助手领”),每五头牛记录一个贾拉额(也叫“人参领”),每五个贾拉要有一个姑萨(即旗)额,每一个姑山额要有两个梅勒额。

有四面旗帜,以纯色区分:黄色、红色、蓝色和白色。因此,它被称为“黄征旗帜”。十四年后增加了四面旗帜,在原有的纯色周围镶嵌了其他颜色,分别叫做黄、红、蓝、白。所以统称八旗满洲。正白(正白旗原属顺治下五旗,后多尔衮将所辖正白旗升级为上三旗之一,而顺治下原属上三旗的正蓝旗随着正白旗的升级降级为下五旗之一),黄征、黄澍为上三旗(又称内府三旗),属亲军, 而其他五面旗则是下五旗日本学者中山八郎认为“八旗的建立是内外五六万年甚至十万年; 入关前后实力25万。”

八旗有完整的体系。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王公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去太子、郡王、贝勒、贝子、甄国公、傅国公、甄、傅、冯。顺治十年(1653年),冯恩将军升为十级。也有姓王、公、侯、伯、子、男的,汉族人很少。清代唐太宗重名,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

image.png

乾隆元年,钦尼哈番子爵任子爵,阿西哈尼哈番任男爵,阿达哈哈番任赤脚上尉,拜他的拉比尔哈番为骑马上尉,拖沙拉哈番为云骑上尉。八旗应当按照军旗的颜色进行登记。青年男子原则上每三年编辑一次,可分为固定户、单独户、单独记录及其家庭等。八旗设立了绝罗学、官学等科举学校,教育子女。八旗族对王公、官兵的婚丧嫁娶都有规定。清朝初年,旗里的人不结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解禁。事实上,人们已经结婚了。

八旗类型

由于上述历史,八旗的顺序已经形成:黄、黄、白、蓝、白、红、红、蓝。综上所述,黄征旗不是努尔哈赤的统一派。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接连获胜。随着权力和人口的扩张,他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分别叫黄征、正白、郑弘、正蓝,旗帜都是纯色的。43年,努尔哈赤根据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记的基础上,创制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基础上,增加了黄、白、红、蓝四旗。

image.png

除了四面正色旗外,黄、白、蓝三色旗都设置红色,红旗设置白色。把后金管辖的人都放到旗里。制度规定每300人为1牛记录,牛记录量为1人;5头牛被记录为1卡拉,1个人被设定在卡拉;5.基拉是一座坚固的山,有一个人建立了一座坚固的山。据史书记载,满族牛记录308头,蒙古族牛记录76头,汉族牛记录16头,共计400头。这时候八旗就编好了,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期,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旗制与八旗满洲相同。

八旗由皇帝、国王和贝勒控制(皇帝直接控制上面三面旗,即黄征旗、黄旗、正蓝旗(顺治前)或正白旗(顺治中后期),间接控制其他五面旗),旗制没有改变。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