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服了高句丽的伟大胜利,但为什么事后又后悔参战?

隋末唐初,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杨迪皇帝和唐太宗都在拼命地打高句丽。

可以说隋朝灭亡是因为杨迪皇帝集结国军三次攻打高句丽。由于这些战争,国内人民生活艰难,家庭离散。所以隋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隋朝。

image.png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杨迪皇帝残暴,乱杀群臣,享乐如修大运河和宫殿。但这种说法,更多的应该是唐朝对杨迪皇帝的抹黑,是唐朝按照古代君王应有的“仁”的标准否定杨迪皇帝的表现。只有当杨迪皇帝被否定时,唐朝的建立才显得合乎逻辑。

然而,以这种方式否定杨迪皇帝是对杨迪皇帝的诽谤。但事实上,杨迪皇帝本人并不是白种人,他确实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调动全国兵力,三次进攻高句丽。

应该说,李世民虽然以残忍、戏谑、淫荡的内容评价杨迪皇帝,但他深知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知道杨迪皇帝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国家才灭亡。明知道打高句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容易下手。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世民的意识。当李世民第一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时,尽管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还是攻占了高句丽的10座城市,俘虏了7万高句丽人,斩首了4万高句丽人的头颅。但是唐军损失了两千人马。因此,唐玄宗当时说,如果魏徵还活着,他一定会劝我不要做这种事。

唐太宗不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吗?既然知道他是伟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这显然是后悔,后悔我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image.png那么,唐太宗真的后悔与高句丽的战争吗?显然不是,因为后来他多次攻击高句丽,根本没有停下来。如果唐太宗真的后悔了,就再也不打了。既然如此,唐太宗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很明显,唐太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害怕演高句丽,高句丽像杨迪皇帝一样,会引起国内大臣和人民的不满,从而引起国内动乱,像杨迪皇帝一样收场。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杨迪皇帝和唐太宗要打高句丽,甚至唐高宗还要继续和高句丽打仗,直到高句丽被灭?

在我看来,隋唐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与整个中原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战略有关。

在中国古代,中原国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中原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能让他们生长和发展。一旦发展壮大,中原各国就危险了。尤其是匈奴,以及后来的五乱事件,给中原各国带来了深刻而痛苦的记忆。

汉朝时期,从汉武帝开始,就是对少数民族国家的强硬打击。直到三国时期,曹操忙于打内战。但当他看到吴欢等少数民族国家威胁中原时,仍毅然领兵攻打吴欢,打败了吴欢,解除了吴欢对曹魏的威胁。三国统一后的晋朝,由于内部斗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壮大发展,大量少数民族向内迁移,也被称为“五胡乱花”。但是五乱中国的恶果是非常明显的。此后经历了东晋十六国与后世南北朝的对峙,历时近400年。

可以说作为南北朝之后第一次实现国家统一的隋朝,以及在隋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朝,严格约束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当时的隋唐不仅针对高句丽,也针对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对突厥的进攻,吐谷浑等等。而且唐朝也试图将河西走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知道有河西走廊,就可以在西域分而治之,化解少数民族国家,从而保证中原国家的安全。

高句丽是一个在东北异军突起的民族。他在东北半岛上获得了优势地位,渴望进军中原。如果中原放任他们发展,结局不堪设想。因此,为了控制东北局势,避免来自东北的威胁,杨迪和唐太宗以及后来的唐高宗都不得不追捕高句丽。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