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曾废幼帝,献帝于汉,未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至于董卓为什么失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随着有趣的历史系列往下看。

客观来说,董卓的形象被大大妖魔化了(喜欢讲道德的人不急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本上说,他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对。所以,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毁灭,不是重建。

一般认为董卓是因为人心涣散而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任意行使专政,失朝臣之心;残酷杀戮,失去民心;取代皇权,失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粉丝的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并不比董卓差;底层人民只在生存底线发挥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董卓死后,关西军阀连累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一定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相信以史书脸谱化的方式。挖掘根源的能力是我们理解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智慧的必由之路。

image.png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

1.废黜皇帝

董卓带着年轻的皇帝刘辩入洛阳后,最震撼的就是废掉年轻的皇帝,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侯。

有人说董卓想当傀儡皇帝,方便他获取权力,建立自己的权威。

这个说法有很多漏洞。第一,董卓入京后,急需士大夫的支持。以他的军事实力,建立权威充其量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强攻天下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树立权威。董卓有这么蠢吗?

第二,董献汉武帝刘勰。其中一个原因是刘勰比刘勰聪明大度。问题是,既然你想立个傀儡,那刘扁不是更合适吗?为什么要换成聪明的刘勰?逻辑不合逻辑。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为了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次解禁党,大力提拔在党争灾难中被贬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合作。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方式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袁绍、袁术等人的翻脸,董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不仅没有追究自己的责任,还给了他们官方职位,试图让他们改变主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还是强烈反对他,有的逃亡,有的与地方势力勾结,企图以武力推翻董卓。董卓开始杀人。准确的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无辜。例如,当魏源被灭绝时,时间节点的选择非常有趣。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厉害的官员。为什么他们没有董卓那么惨?

3.屠杀首都

董卓最悲惨的一件事是,在他搬到长安之前,他对北京的首都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三光政策”。军队离开洛阳后,洛阳这个曾经花花世界,变成了一个鬼城,从皇宫到官邸,从官到民,人去楼空。

几年后,韩先帝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饿死。这个细节也说明洛阳被董卓变成了真正的废墟。

宗炳劫掠屡见不鲜,但董卓为什么要把洛阳变成鬼城?开车带人去关中,其实是一件费力的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哄抢财物肯定不解释!

4.坚持到码头

image.png dock castle是人们用来防御盗贼的防御建筑。董卓今天建了一个占地40亩的码头。这个举动太烧脑了。他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就是他的后院。哪个贼敢抢他?

更难理解的是,从洛阳到长安,董卓一直在屠城。是什么导致了他的“精神错乱”?

就连董卓的死也充满了神秘。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侍女和董卓闹翻吗?yun3的异化真的有那么好用吗?

以上事件是董卓倒台的关键点。如果只着眼于表面的解释,根本看不到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分析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对上述事件的解释如下:

1.废帝是董卓切断皇权政治基础的妙招

其实,刘辩和刘勰,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别不大。所谓聪明和愚蠢都是借口。刘扁有一个优势,是刘勰没有的——何氏外戚。

董卓入京后,虽然何进和何苗双双去世,但别忘了,何太侯还在,何氏身边的士族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必须听从政权。只要何太侯在,何鸿燊的势力就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

刘勰则不同。他母亲被何太侯杀死,叔叔是平民。汉成帝登基后,多方寻找,寻找叔父。所以刘勰是政治孤儿,好管。

这也是董为什么要杀刘协和何太侯的原因。

从后知后觉的角度来看,董卓这一步犯了错误。他没有意识到废除皇帝会使他和士族群体的矛盾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假设每个人都会在屠刀下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是董卓无法与之和解的政治力量

有的人可以低头,但是不会低头的人只有一种——关东豪门宗室集团。

东汉不同于其他任何朝代,它是皇权和富绅共同统治世界的模式。这些富绅的待遇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是帝国的政治核心,如袁、杨、荀、陈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的整体,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团结和排外。可惜董卓是西凉陇西士族的一员,不能和关东士族同锅撒尿。

image.png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为人质,不仅制造了军阀干预政治的恶案,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的政治待遇,以分享皇权。所以不管董卓怎么努力,关东豪门都不可能向董卓低头,这和人品无关。

董卓终于杀了魏源,也就是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脱离了!

3.洛阳成了废墟,这是董卓给关东豪门集团的底薪

彻底摧毁洛阳,虽然是痴人说梦,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想彻底摧毁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据点。

要想拉拢董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根除,他决定把洛阳变成一片废墟,强行把所有的人都迁到关中。这个把戏很恶毒,相当于为了抓猎物而放了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视为贪财,其目的远比求财恶毒!

4.对接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什么还疯?很简单,他发现家乡的人也不支持他。

东汉政权再一次建立在贵族士族的基础上,董卓迁居长安,希望得到关中贵族士族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什么也对他关上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忌讳,他依靠武装干涉政治,破坏了贵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巨人集团之间有冲突有合作,都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要求是世界不能混乱,世界的混乱会损害巨人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已经把他变成了一股军阀势力。军阀的干预,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搬动豪门利益的根本。

最典型的是皇甫嵩,虽然表面上向董卓投降,实际上是不甘心。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处决了北帝郡的数百名叛军,并以谋反为罪,杀死了大量关中老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了。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为司徒,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是关东集团的,从地理上来说,是西凉集团的。

越来越大的反对声让董卓感到害怕,显然他在建码头的时候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的讨伐只是一个骗人的口号,或者只是为了让自己振作起来。

image.png吕布,安定县人,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而不是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要刺杀董卓,就是看着董卓远离巨人集团,成为一个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可能影响政治走向?

董卓倒台的历史根源

至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无法融入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没有关东豪门的支持,他注定是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对军阀政治的干预,使他站在了关中贵族氏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的虎穴,却掉进了关中的虎穴,失败在所难免。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皇权政治的制高点,采取各种措施激化矛盾,相当于在脚底生火,自焚!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