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到底是弱者还是唐朝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

你喜欢李丹的故事吗?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会给大家详细讲解~

说到李丹,世人都知道他是个傀儡皇帝。面对武则天,他不敢有丝毫反抗,所以觉得自己软弱,但这个软弱的李旦却被称为“唐朝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

有人可能会想,唐朝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李旦在哪里?其实李丹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李丹《认识自己》。第二个方面是李丹“了解情况”第三个方面是李丹“了解别人”。

明确定位自己

李丹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他从出生起就不知道,而是因为他目睹了哥哥李习安早年的悲惨经历。

image.png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立李习安为皇帝,并当庭称帝。李习安对自己在位但没有实权的现状非常不满,所以一直反对武则天。后来,李习安决定奋起反抗。他任命魏如昀家族为官员,想建立自己的权力与武则天抗衡。

但后来,因为李习安想让魏如昀的父亲当宰相,这件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立即下令废除李习安的皇帝,并把他贬为庐陵王。李习安被贬为庐陵皇后。她不仅生活水平比在皇宫里下降了很多,还每天担心被母亲杀死。

李丹发现他的弟弟李习安这个皇帝真的很难对付,不仅没有权利,还因为反抗武则天而落得悲惨的下场。李习安的反抗不仅使他自己痛苦,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麻烦。当时李丹下定决心,不能参与皇权斗争,只希望全家平安,过上富裕的生活。

image.png正是因为李丹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对与皇权有关的人和事要有正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后来多次帮助他做出快速正确的选择,正好证明李丹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

因此,在动荡不安的唐朝,李丹可以用哥哥李习安的经历来审视自己,明确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即“知己”,这是李丹的第一智慧。但是,哥哥被降职后,他对当时形势的清醒认知和反应,再次表明他是一个聪明人。

明确并顺应“武则天的皇权统治地位不能动摇”的形势

俗话说,跟风者亨通,逆风者亡。李丹的第二个智慧是,他知道当时的形势是“武则天对皇权的统治力不能动摇”,所以每当武则天有新的动作,他都会积极配合。

李习安被贬后,武则天需要一个新的傀儡皇帝,于是武则天找到了李旦。其实李旦并不想卷入皇权之争,但他知道武则天此时需要一步,于是欣然同意。

李丹成功登上皇位后,他并没有试图为自己的权力而战,而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显示他对“皇权”的信心一种无意的情况。首先,他从不出宫,也不会去打听什么政治消息。其次,即使是国家的小事,李习安也会要求武则天亲自决定,不参与任何政治事务。

image.png武则天称帝的时候,李旦知道唐朝已经不是李氏家族的天下了,他很快就对形势做出了反应。他不仅要求武则天称帝,还要求武则天赐其“武姓”。

当时,也有许多看不见的“武则天的皇权统治地位无法动摇”的人处于这种境地,他们悲惨的命运进一步印证了李丹的智慧。例如,在扬州与武则天作战的英国士兵徐敬业战败身亡,在徐敬业作战时与武则天朝廷体系作战的裴炎被武则天斩首。

看清楚“武则天控权”是李丹智慧的第二种体现,及时应对形势,而不是逆势而上,李丹智慧的第三种体现是他的“知人”。

能看穿周围那些对争夺皇权感兴趣的人的心思

可以说李丹把身边每一个对皇权有野心的人看的很透彻。他知道武则天的意图,魏如昀的恐惧,更知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野心。

他知道“武则天”。论“的意图。其实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她曾经对李旦说过要把政治还给他,但李旦当时百般拒绝。外人可能会认为,既然武则天说她不想做,李丹也没有争夺皇权的意思,但接受母亲的好快感还是挺好的。但是,李丹是个聪明人。他看穿了母亲的意图,所以坚持搪塞。

其实结合武则天后期称帝的行为就能看出,她根本不是真的想治国,而是蓄势待发。李丹虽然不能知道武则天要称帝,但他能理解母亲的心意,服从母亲的心意。

他知道魏如昀害怕他。龙政变后,李习安取代武则天成为皇帝。因为弟弟李旦在清除张、吴党羽中起了重要作用,一口气给了弟弟三个官职,给了弟弟“安国”,甚至后来还想封李旦为“太帝”。然而,李旦不仅辞去了两个重要的官职,还坚决拒绝接受被封为“太帝”。

我们外人可能会认为李丹赚了这个功劳,他并没有刻意去争取。他应该享有这些权利。但是当聪明人李丹连续被授予许多官职时,他看到了“魏如昀”的野心,发现魏如昀对他“立功”的事情是担惊受怕的,李丹为了远离纷争果断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image.png当我们观察魏如昀未来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魏如昀的确雄心勃勃。据说李习安是被渴望权力的魏如昀杀害的。李习安死后,魏如昀继承了李习安16岁的小儿子李重茂的王位,并在朝廷中称帝。时间虽短,但足以显示他的野心。由此可见,李习安当时的做法确实是明智之举。

他知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野心。接着,李丹的儿子李隆基加入太平公主的行列,发起唐龙之变,杀死了魏如昀、安乐公主和魏的党羽。然后,他让父亲协助少帝李重茂,并派士兵控制宫殿内外。然而,年轻的李重茂知道自己无法与李隆基竞争,便让李丹顶替他的位置。

李丹一开始还是百般拒绝,但是在李隆基等人的一致劝说下,也因为暂时没有威胁到他地位的隐患,李丹开始登基称帝。这一次,他成为了一个有实权的皇帝,在位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

然而,李丹登基后不久,就看到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夺权力的想法。两人争斗激烈,太平公主介入政治,李隆基被封为太子后权力逐渐增强。英明的李丹知道他们的斗争势不可挡,所以他不干涉任何一方。相反,在李隆基打败太平公主后,他把王位传给了李隆基,没有等他的儿子说什么,他退居到了大皇帝的位子上。

李丹没有干涉两人的权力之争,所以不会招致任何一方的不满,然后主动退位,避免了与儿子争夺权力甚至被儿子杀死的可能。他的表现自然体现了他的智慧。

也正是因为李丹对自己、对形势、对他人的清晰正确的认知,才使得他能够免疫于皇权极其激烈混乱的斗争,最终支撑起自己的生命,才真正不愧为“大唐帝国最英明的皇帝”!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