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如何治国?另一个没有解决继承问题的皇帝

今天有趣的历史系列带给你李思源如何治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河东集团早期的人员构成中,李思源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当时的主要人物是周德伟、李存孝、李、李存信、石建堂、安金泉等人。虽然李思远出道比较早,但当时的李思远并不明显。没有人认为是李思源把著名的“唐光武”李推下了历史舞台。

李思远是五代十国皇帝中最特殊的一个。不说别的,就是他姓什么的问题。直到150多年后,编纂《新五代史》的欧阳修才知道李思远姓什么。他在叫李思远之前只知道自己有一个叫应吉烈的胡,而他的父亲却留下了一个汉人的名字——倪。唯一确定的是李思源的族群,他是沙陀人。

image.png

李思远曾经单骑直奔梁朝领袖葛,江湖人称他为“李衡冲”。在很大程度上,李思远的“篡位”是被李笔下多疑的英雄们逼出来的。李思远一直隐忍,是因为养父李克用的善良。虽然李克用有一堆养子,但他和李思远父子养育之情是完全正当的,感情也和李存孝、李村很接近。正因为如此,李对李思远的更加起疑。毕竟干儿子和亲生儿子区别不大,李思远更有资格威胁李的皇位。好在李思远在朝鲜的人际关系很好,很多高官暗中帮助李思远,他也没有逃过大难。

同光四年二月,造反,形势对李十分危急,但他仍不肯派李思远去讨伐乱兵,因为担心李思远会趁机控制军权。直到李万不得已,才勉强让李思远带兵。但是李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决定。李思远在军中的威望远远高于李。这不是李思远意图控制军力的问题,而是军队必须从李思远和李中选择一个。李思远在军中的威望远远超过李思远,胜利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向李思远倾斜。叛军与准备攻城的李思远达成协议:我们不想造反,是李逼我们造反。只要李思远肯出兵,他们就听李思远的。

现在情况很清楚了。李自毁,天下无主。如果李思远不动手,这个世界早晚会属于别人。李思远不是圣人,对诱惑无动于衷。而且,他也知道李是嫉妒自己。如果他不保护自己,他迟早会被怀疑而死。所以面对乱兵的威胁,李思远其实动了心。只是李思源也是个表演派。为了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李思远先是一把鼻涕,说我一定会回到旧金山接受皇帝宽恕的惩罚。于是,他以铲除奸臣李少荣的名义,率军带人南下,向李讨个说法。

image.png

虽然李的灭亡是李思远造成的,但如果李没有自杀,李思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李踢出去。而且还在面对老爷子的时候,李思远对李表现出了善意和义。他也知道自己是在哭着面对军队,说皇帝被宦官和戏子蛊惑,埋葬了李,污蔑了。唐同光四年(926年)4月20日,唐朝监国李思远在洛阳宫称帝,开创了李思远自己的时代。

李思源是个文盲,但他政治头脑极其敏锐。一些大臣建议他提名另一个国家,以显示他与死于混乱的李政权的政治决裂。李思源以无法承受毛(李克用)三十年的感激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事实上,李思远知道,一旦改姓,他就成了一棵无根之树。毕竟他和李克用父子关系密不可分,全世界都会把他当成忘恩负义的人。在李思远的时代,当地藩镇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一旦有强势诸侯指责李思远忘恩负义,李思远在政治上就会很被动。李思远不仅没有改姓,甚至没有改姓李,而且承认了李政权的合法性,从而减少了对其执政的不必要的阻力。

客观地说,李思源取代李无疑是当时人民的福音。李称帝虽然只有四年,但却在中原地区造成了随时崩溃的巨大危险。正是李思远的及时出现,修正了李时期一些荒唐残暴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百姓有饭吃,稳定了民心,再次稳定了中原岌岌可危的局势,出现了五代历史上罕见的盛世。

李思源上台后,实行了几项政策,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人民更加受到尊重。在李时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宦官集团被杀,无数在李获释前被洗劫一空并入宫的美女被释放,并被给予回乡费以选择丈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被释放回家的妇女中,有一个柴行宫,她带着李思远送来的巨额遣散费回到自己的家乡兴州,嫁给了一个名叫郭为的兵士头子,而柴行宫有一个名叫柴荣的侄子。

image.png

李思远还禁止藩镇除法定节假日外向朝廷进贡,使地方当局搜查百姓变得不合理,减轻了百姓负担。取消了过去商人随意取名字的地方费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此外,他还恢复了农业生产,并打开了铁禁。过去,政府不允许人们私人建造农具,而是由政府制造并出售给农民。考虑到这一政策对农民的不方便,李思远发布了一项法令,解除铁禁,允许农民建造农具等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这一系列措施直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李思远控制的面积极其巨大,北有长城,南有淮河,东有大海,西有秦岭,被公认为当时最强。但它是世界上最强的男人,表面风光无限,内心总会有一丝不安和焦虑。

李思源的不安来自家庭。准确的说,他的儿子们太普通了,李思远担心谁来继承他的王位。李思源有四个亲生儿子——李从敬、李同龙、李从厚和李。要不是李思远压根没想到的意外,他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接班人,因为他的大儿子李从敬“骁勇善战,退而不惧”,奉李之命,前往涠州说服父亲李思远时,被袁杀死。

李年纪太小,亲生母亲又是无名宫人,李思远不可能立他为继承人。只有皇帝的二儿子李同隆和皇帝的三儿子李从厚,才是真正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人。在李思远成为皇帝后,他的第一个继承人不是李同隆,而是第三个孩子李从厚。五代没有立皇太子的习惯,但是成为京城市长的皇室基本上都成了皇帝。十四岁的李从厚被封为河南尹,被判六军。大家看得出来,李思远,那是为了保持三王子的节奏。

image.png

李思远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李从厚,历史上没有记载。想必应该是李从厚天生老实稳重,很像李思远本人。经过反复权衡,李思源决定成立李从厚,疏远李同龙。于是李从厚以“皇太子”的身份留在洛阳,而李同隆则在所有权力都留下的情况下被派往天雄军中。李同龙不开心,但只要父亲不回心转意,他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意外的婚姻,突然改变了李从厚和李同龙的命运,李同龙竟然翻了咸鱼,挤掉了李从厚。

李思远原本想为李从厚娶安重和的女儿。为了成为皇帝的岳父,唐荀挖坑骗安重和,跳了进去,说你是二号皇帝,不要和皇室走得太近。安惠崇拒绝了李思源的提议,但孔迅秘密地和他的孩子结婚了。安无缘无故被孔迅骗了,就利用自己在朝鲜的地位把孔迅踢出了中锋。安担心一旦李从厚当上皇帝,孔公主就是皇后,孔勋又要骑在他头上了。在一系列黑幕操作下,天成四年四月,李思远突然免去李从厚的“河南尹判六军朱微士”职务。李从厚被废后,只有李同隆一人能接任,所以李同隆极其幸运地得到了“河南阴判六军”的肉馅饼,成为了实际的皇太子。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应该是一个实际上被承认为王子之后,在你登上王位之前,夹着尾巴做人。把老皇帝熬死再暴露自己的本性也不迟。但可惜的是,李同龙刚上台的时候,到处张扬,得罪了全世界的官场人士。

长兴四年(933)十一月初八,李思远突然生病,昏迷不醒。李同龙马上进宫打听情况,以为父亲病危。出了内殿,忽听宫中一声大叫,使李同隆以为父亲已死,潇洒回府当皇帝。

image.png

但李同龙没想到的是,李思远根本没死。他刚离开皇宫,李思远就醒了。因为李同隆已经得罪了宫里的太监和宫女,所以没有人愿意给李同隆举报信。因为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只是一句过眼云烟。而且,复杂的政治关系太多,写几万字就够了。简而言之,李同隆被其父斩首。

虽然李思远知道李同龙的死背后有一股力量,但此时的李思远已经奄奄一息,无力反击任何人。但令李思远欣慰的是,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他的后代。李同隆被杀的第二天,李思远立即派孟到邺都,把李从厚召回洛阳继任。11月21日,孟·从重庆飞抵从后。当天,李从厚从邺都出发,向东而去。29日,李从厚风尘仆仆抵达洛阳宫,但父亲26日去世。很快,李思源的庙名就被宰相(武帝秦晓和明成祖德宗)拟定了。

虽然陈力曾高度评价南宋李思远,认为“周世宗为第一,唐明宗为第二,周太祖为第三”,但激进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对李思远的评价很低。王夫之认为,李思远的七年小康社会并没有推动历史的发展,甚至导致了后蜀孟知祥的独立,大片领土被后唐帝国割据。然而,李思远未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宠坏了自己的儿子,不懂得做事,最终导致了灾难,他悲痛欲绝地活着。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