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比尔天才还是庸才?长平之战的失败应该归咎于他吗?

说到赵括,你会想到什么?

中国成语“纸上谈兵”,意思是你只会出口成章,不会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意在说明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典故的主角是赵的将军赵括,从小就熟悉军事战术,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马夫军”赵奢。

公元前259年,决定中国统一局面的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秦将军白起击败,赵国四十万将士被困身亡。此后,赵国再也没有恢复。

后世有人说,赵括的空谈导致了赵在长平战场的失败;有人说赵括是军事天才,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怪他;那么赵括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呢?

image.png自实行“骑射”以来,赵的国力大大增强,世界局势只需与中国争夺即可。公元前262年,秦、赵争长平,战无不胜。赵国名将廉颇忍不住修筑了一座战争堡垒,秦国和赵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至于廉颇的防御姿态,赵国君和他的大臣们已经厌倦了。王召听说“马贼”赵奢的儿子赵括得了他父亲的真传,尤其擅长攻城。廉颇的长期坚守,使赵在军粮供应上施加了很大压力。王召听了赵括对长平战场的分析后,立即免去廉颇的教练职务,启用年轻的将军赵括。

赵奢认为儿子赵括没有什么从军经验,没有资格担任主帅,而赵奢的妻子也认为赵括野心太大,不具备三军统帅的能力。但王召认为这是父母对优秀儿子的谦称,仍然让赵括当了长平之战的主帅,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格局。

没有过战场经验的赵括成为赵的主帅后,打乱了廉颇帅时赵的一切部署体系。趁机发兵切断赵的运粮补给线,然后赵括主动攻打,被以欺骗手段包围。赵括率军突破战场,赵的四十万大军投降。之后,他被田雷坑了。后人把赵军在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于赵括的自以为是,“纸上谈兵”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包括少学兵法,少谈军务,多与父亲谈军务,奢不能难而不行;从此,“纸上谈兵”伴随着赵括在中国的传播,延续了几千年。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利并不是赵括的错。

image.png当冷战陷入僵局时,物资供应是最关键的。比较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的情况,可以发现秦国除了拥有富饶的汉中地区外,还有川渝之地,被称为“天府之国”。秦国的军粮大部分产于四川,一年可以种两次庄稼,粮食和物资的产量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赵郭图地处北方极寒之地,土地贫瘠,物资匮乏,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与秦国、赵国的资源相比,赵国人只想快速赢得长平之战,而秦军勇猛善战,赵国在对抗中毫无优势。廉颇的防守策略很无奈。赵括接手缺粮少辎重的赵军,只与秦军正面交锋。

长平之战,秦将在以五十万兵力包围赵二十万,最终在伤亡过半后顺利收紧包围圈,这在辉煌的军旅生涯中从未有过。长平之战后,伤亡60万,赵伤亡70万,被认为是“秦军的小胜利”;秦名将在世时,赵的年轻将领赵括战死,被认为是“秦的伟大胜利”,相当于战国名将的战争。这样的赵括能算平庸吗?赵括自告奋勇当赵教练时,父母极力反对。原因不是质疑儿子赵括的真正实力,而是为了争取和平。无论是否获胜,赵的最高统帅都不会有好下场。

image.png昌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整个世界最终归属的战役。秦、赵投入的军队总数达到当时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赵括指挥的赵军是百万。如果赵军赢了,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王召不可能对总司令无动于衷。如果赵括统率三军,将面临除“武安君”以外的秦军总司令。田雷成名已久,赵括每一个小失误都会输。因此,一旦赵括接管了赵武装的指挥权,无论胜败,结果都不会有好下场。

赵括是天才还是庸才?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是因为赵国吗?因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件事,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可以借鉴“纸上谈兵”的典故,改进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意义。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