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日军深入中国,为什么要攻打珍珠港?

自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来,日军一路攻占北平、上海、南京、徐州等城市,势头似乎不可阻挡。但1941年12月,日本主动进攻美国珍珠港,将美国带入二战。这一事件也为日本最终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image.png那么,在中国已经深陷战争泥潭的情况下,日本为什么要挑起太平洋战争?

说起来,日本主动进攻美国,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国内资源相当贫乏。日本几乎没有战争所需的石油和煤炭等战略资源。在侵华战争的最初几年,日本几乎不能依靠美国资源的出口来维持战争。

但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成功扩大,当时支持国民政府的美国逐渐意识到了危机。为了防止日本吞并中国,影响美国在华利益。美国在加大对华支持的同时,开始逐渐放缓对日资源出口。1941年,美国通过《特许权法案》正式向盟国提供援助后,也完全停止向日本出口资源。

失去了资源的支撑,意味着日本未来将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撤出,这显然会使之前的成绩功亏一篑。因此,为了维持战争,日本不得不在别处寻找资源。

当时日本面临的只有“北”“南”两条路线。

所谓“北上”,就是以东北为基地的日本,在北方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掠夺资源。自从1905年日俄最后一次相遇,日军并不知道苏军的战斗力。因此,1938年,日本人强行制造了“张鼓峰事件”,与苏军进行了小规模的交火。

然而,由于战争持续时间短,日军没有得到多少有用的数据。

1939年5月,日本在中蒙边境海拉尔以南的诺门罕地区对苏军发动大规模作战。在这4个月的诺门汉战役中,苏军面对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取得了惨烈的胜利。

诺门汉战役失败后,日军放弃了北上的想法。他们为什么放弃?

第一,日军的目的是掠夺资源,但显然与苏军作战只会造成重大损失,不符合日军的预期。第二,日本占领东北多年,一直没办法钻油。西伯利亚的土地远不如东北肥沃。以日本人的钻井技术,就算是占领也没有意义。

最终,日本不得不被动选择南线。

所谓“南下”,就是入侵资源丰富的东南亚。

在资源问题上,日本不需要太担心。但麻烦的是,当时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的殖民地。一旦入侵东南亚,就等于对背后的国家宣战。英国的这些国家虽然被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从未卷入战争的美国却是吃得很饱。毫无疑问,他们将在太平洋攻击日本。

最终,日本在仔细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南下”作战策略。

image.png在日本人眼里,一旦美国对日本宣战,战场只能在太平洋。只要能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日本在战争中显然就轻松多了。

于是1941年12月,日本对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军发动了闪电袭击。日军在进攻珍珠港的同时,还出兵菲律宾,以最高效率入侵东南亚。

最终美军珍珠港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确实遭受了重创,但美国的海军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影响。

第二天,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这也成为二战期间亚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当然,日本人之所以敢于进攻美国,除了被迫之外,也确实有几分底气。

要知道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是日军在武器装备和数量差距的双重劣势下进行的。尽管形势不利,日军仍对苏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争损失率远低于苏军。日本陆军最精锐的部队不是陆军,而是海军,从来没有给过多少发挥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信心,日军终于勇敢地入侵东南亚。然而这一次,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