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生活在北魏。这个朝代是什么样的?

对北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有趣的历史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花木兰是中国“巾帼英雄”形象的金牌代言人。众所周知,这个角色来自北朝民歌《木兰诗》。虽然这可能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但时代并不是完全空的。根据诗中描绘的场景和关键词,史学界/文学界一致认为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而她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柔然作战。

image.png说到魏国这个名字,我们首先会想到战国时期的魏国或者三国时期的曹魏,他们都是曾经称霸中原的强大的农耕政权。

但与以上两者相比,北魏是相当“非主流”的:本王朝的创建者拓跋家族,起源于东胡游牧民族鲜卑;百年来,逐渐从一个边境小部落成长为北方统一的中原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学习和自我进化,成为第一个成功地(也许是短暂地)将北方民族融入汉族文明体系的划时代王朝。

《木兰诗》中的一些关键词也反映了北魏的特点,比如木兰作为平民女子骑马;与此同时,出现了属于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可汗”和“商舒朗”两个称号。“黑山头”、“燕山胡琦”等地名也与北魏进攻的真实历史记录高度一致。

所以如下图剧照所示,北魏军队在草原上与柔然铁骑作战时,步兵是主体,这在真实历史中是不存在的。北魏作战轻装上阵,基本上是骑兵对骑兵,凭借优越的技术优势、战术水平和后勤实力,经常上演几十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互相追逐的壮观场面。(这种情况在木兰诗中其实已经有所揭示,下面会提到)

image.png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传说中的北魏逆袭史。

拓跋崛起的背景:司马氏集团毁其河山,中原各族激烈争夺

秦失鹿,天下追之

当初蒯彻对汉武帝刘邦说的这九个字,几乎是对中国古代代数学状态最准确的概括:一个王朝先崛起后衰落。到了一个临界值,天下英雄都顺势而为,为未来唯一的话语权而战。

而司马氏西晋是先行者。以前中原不同家族之间王朝归属易手“服汉”;晋代,司马师及其支持者狼狈逃往江南后,原本华夏民族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变成了原本处于附属地位的内迁少数民族的角力场。

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以匈奴、桀、边、羌、鲜卑为代表的各民族势力登上舞台,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姓氏之间,甚至同一姓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血腥征服战争。除了东南角的司马氏家族,中原地区诞生了20多个政权,其中有16个更强大的个人

这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而这些豪强并没有能力将整个北方彻底整合,曾经最接近这个目标的彝族前秦政权只是昙花一现。但最终结束混乱,统一北方,推动时代发展到南北朝的,是拓跋鲜卑这个一开始很卑微的小部落。

拓跋氏家族的崛起,按关键领袖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从弱小部落到中原主宰者。

image.png第一阶段:巴托·托鲁,从土著部落到官方认可的附庸国

曹魏时期,拓跋家在领袖拓跋力伟的带领下迁居乐圣(内蒙、灵儿县以北),成为中原的附庸。直到晋武帝司马燕时期,中原王朝延续了与周边民族软硬结合的长期国策,使得这个部落的发展受到严格控制。

在惠今皇帝和司马忠皇帝统治期间,八王的混乱逐渐削弱了朝廷的控制。不仅如此,很多藩王还动员了一个又一个迁入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也给了曾经紧紧束缚的匈奴、鲜卑等部落扩张的机会。

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并公开举起反金大旗后,拓跋族领袖陆毅坚定地站在金朝一边。当时还处于游牧状态的拓跋,以他强大的骑兵力量,多次帮助晋军击败叛军。凭借战功,公元310年,拓跋鲁被晋朝封为代公,以代县为封地(在河北省),不久又被重新任命为代王。

对于拓跋的战斗力,《子·同治剑》中记载的一场战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312年,匈奴汉国中山王刘尧击败晋朝司空刘坤,夺取晋阳城。不久后,响应刘坤的求助,拓跋珪率领20多万骑兵痛打匈奴军队。敌军身体绵延数百里,刘尧(后为前赵皇帝)受了七处伤,几乎当场死亡。

被封为代理女王的拓跋,从一个游牧部落,发展到中原王朝认可的藩属政权。此后,拓跋珪以、(山西大同)为中心,重用汉官,吸收流放晋人,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逐步规范部落管理;并不断讨伐西方,先后击败匈奴、乌桓,实力迅速发展。

image.png Stage 2:拓跋氏,乱→崛起→灭国,拓跋氏曲折

随着西晋被匈奴汉国所灭,地处北方的拓跋氏家族逐渐开始自我发展。从公元316年拓跋珪被杀到公元338年,拓跋族内乱频仍,首领更迭频繁。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下,部落依然保持一个,甚至在一些首领的统治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公元338年,拓跋氏一即位,统治部落38年,从未间断。这期间,拓跋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施一构在位第二年,开始模仿中原设百官,任用汉人做官,制定明确的法规,使政治明确化、简单化,推动拓跋由部落逐渐转变为具有王朝性质的封建组织。之后他西征,实际控制范围是“由东向西到破落区,由南阴山到北大漠”,部数十万。

这期间,戴国主要针对身边的其他游牧民族。比如公元363年冬,他亲自率军讨伐高速车(又名智利、定陵),俘虏1万余人,抢走100多万马牛羊。此外,他还多次击败匈奴铁夫部。

但是随着强大的先秦王朝的崛起,拓跋家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挫折。公元376年,前秦之外有20万军队,高车等部落背叛了他们。不久之后,施一构也被这个混蛋杀了,国家被前秦灭了。

image.png stage 3:北魏创始人、王朝时代的创始人巴托·桂

戴国灭亡后,史一狗的孙子拓跋珪逃到叔父贺兰部避难。

直到公元383年,随着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战败,统一北方的前秦朝崩溃了,被征服的民族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只有16岁的拓跋珪,在他的叔叔高珊珊和他已故的慕岩荣垂的全力支持下,于公元386年正式恢复。几个月后,他从“代王”改称“王维”,他逐鹿中原的野心无疑显露出来。(这时我们可以把拓跋政权称为“北魏”)

拓跋珪虽然年轻,但已经显示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才大师的所有特征。前期加入后燕,把打击吞并的目标放在附近其他游牧民族和鲜卑其他部落身上。其中有木兰后来面对的柔软。

柔然和鲜卑一样,来自东湖人。起初臣服于拓跋氏,但戴国被前秦灭后,依附于匈奴铁附部。

公元391年,拓跋珪率军攻高铁车,各部落听其号令,只拒不服从。拓跋珪决定先把这个刺儿头清理干净。当他亲自率领的铁骑即将冲杀时,他“从容走开”,拓跋珪率军追击;双方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机动性高,以至于魏军跑了600里也没追上。

粮草快用完时,拓跋珪命令士兵杀死副马作为口粮(副马即备用马,魏军士兵基本上有两匹马轮流骑行),并坚持要在云中县追到柔然人,追到他们全家。

通过游牧民族的一系列内部兼并,北魏在马庄越来越强大,精骑数百。

image.png之后看着一代战神慕容垂(后燕皇帝)老去,拓跋珪开始了做后燕盟友的想法。为了收拾这个后起之秀,公元395年5月,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率领8万大军进攻北魏。

虽然都是鲜卑政权,但燕国早已震慑中原,鄙视北魏,北魏还在草原上喝西北风。为了回应敌人的心理,拓跋珪故意示弱,带着所有的部落渡过黄河,向西避了一千多里;8月,他轻骑过黄河与后燕军对峙,但坚决不与对方作战;同时还派人抓捕燕军斥候,散布谣言。

经过这些组合拳,燕军精疲力尽,惊慌失措,直到11月份,慕容宝才决定撤退。

拓跋珪得知后,立即率军渡河,离开辎重,亲自挑选两万精锐骑兵日夜追击敌人。

对此,慕容宝是完全无知的,走走停停就像放假一样。第九日,拓跋珪率军连夜摸向神河北,西埋伏,东临燕军大部队;第二天日出后,两万魏军骑兵突然出现在山坡上,像山体滑坡一样呼啸而下。毫无准备的严俊惊慌失措,陷入混乱,五万名士兵在放下武器后被屠杀。

拓跋珪在神河北战中使用的骑兵战术是北魏的祖传杀手锏,后来面对柔然多次使用。

image.png第二年,以复仇为目的的慕容垂进行了他的个人探险。初战告捷后,路过神河北时,被燕军的尸骨活活气死。自此,北魏进入中原从未受阻。

公元396年,拓跋珪率军进入中原。经过两年的战斗,除了山东半岛的南燕和东北的北燕,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地区基本属于北魏。

拓跋珪进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后,迁居平城,于公元398年底正式称帝,名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为了加速政权的封建化,按照长安、洛阳的模板进行了修宫、建祠、立州等一系列改革;大量使用汉人,仿照汉人制度,设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员,移民务农。

拓跋珪统治的23年间,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加快,北魏逐渐从单纯的游牧政权演变为准封建王朝。

但是,公元409年,拓跋珪像当初的拓跋氏一样,死于其子之手,谥号为武帝。

image.png舞台4:拓跋陀,结束十六国时代统一北方的一代英雄

明朝拓跋在元帝扩张后,公元423年,拓跋道继位,史称吴泰皇帝。这时,他和祖父拓跋珪一样,才16岁。

拓跋韬即位后的第一个敌人是我们的老相识柔然。

一开始,在拓跋珪后期,北魏把重要精力集中在拿下中原上。柔然教主之子佘伦趁机逃往漠北,在入侵并吞并高车等部落后,实力逐渐强大。史书上说鼎盛时期“西有雁栖之地,东有朝鲜之地,北有大漠,海有穷宅,南近大千”,成为北魏北方的大敌。

公元624年,得知年幼的拓跋岛继位,大坦率领6万骑兵进犯云忠县,拓跋岛亲自率领轻骑迎敌。这一事件后,拓跋岛力推众望所归,决定暂时制定自己的南下战略,优先解决腹后之敌。

同年12月,拓跋遣韩等兵在北方轻击,对方溃逃,魏军追杀,“胜败而归”;

第二年,拓跋焘兵分五路,亲自率领钟君进行大规模北伐。到达莫南后,全军离开辎重,轻骑穿过漠北,带着15天的口粮杀了柔然。大谭没想到魏军如此残忍,差点送命北逃。

临时威慑软了之后,拓跋珪出兵西南,消灭匈奴铁夫部建立的胡夏政权。而柔柔见有机可乘,又南下骚扰。

image.png为了伤害这个讨厌的挡箭牌,公元429年4月,拓跋岛把部队分成两路,瞄准柔然可汗朝廷(在蒙古),自己率领东路军。

和上次一样,魏军到了莫南后扔下辎重,轻骑四处。6月,大军距北魏都城3700余里。魏军横行柔然,东至韩海,西至张掖水,北至杨希嫣山。鲁兰政权几乎被摧毁和瓦解。魏军俘虏三十余万人,牛马百万余匹。7月,拓跋岛率领士兵向东前往黑山。

“我没有听到妈妈叫女声,但我听到燕山胡琦唧唧喳喳。”《木兰诗》中提到的燕山胡琦,是指柔然国的杨希嫣山;“辞黄河,黄昏去布拉克山”,只有拓跋岛的士兵去了黑山。从这个角度来看,花木兰诗中描写的内容很有可能引用了拓跋陶时代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

拓跋刀一生作了13次攻击。他认为敌人是“无知的,像虫子一样”,就像虫子一样,无知、愚蠢、恶心,于是把对方命名为“猥琐”。在舒威,有一个严肃的专栏“爬行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阮然元气大伤,拓跋韬得以放眼中原,继续贯彻他“勾四表,混一花荣”的野心。近十年来,拓跋岛先后吞并了狐夏、北燕、北凉,并在《福剑》中重新统一了前秦之后的中国北方。

image.png之后为了统一全国,拓跋刀南下,刘宋江北六国几乎覆灭。魏军兵临长江,整个南朝生活在恐惧之中。 刘宋两朝的官员更是盛赞拓跋岛的“英制地图和军事战略,远超原始匈奴一代的存在。

除了突出的军事成就,拓跋岛还在治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重用汉臣,改革吏治,整肃吏治,知人善任 赏罚分明,重视法制,大大改善了北魏的政治生态;战斗结束后,他注重改善民生、减税、鼓励生产、观察人民疾苦 ,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此外,他还倡导儒家礼仪,提倡楷式书写,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进程。

公元452年,45岁的拓跋岛被手下追杀,追到吴泰皇帝,庙号色祖。

image.png stage 5: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大变革

拓跋、拓跋洪后期,北魏经历了接力改革,社会组织逐渐由游牧向农耕转变。

公元471年,迷上佛教的拓跋宏,将皇位传给不到5岁的儿子拓跋宏,辅佐孝文帝。此后,拓跋宏被称为太上皇,但他仍然控制着政府。比如公元472年,面对柔然的入侵,他亲自上阵,杀死对方,一路追到沙漠。

公元476年,23岁的皇帝大埔突然去世,传闻是被他的母亲冯太后杀死的。接下来,升任太后的冯太后掌权。她一方面着手推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另一方面亲自抚养教育孝文帝拓跋宏。在她的影响下,孝文帝越来越认可中国文化。

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为了缓解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进一步推行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如重用汉族士人,全面模仿汉朝礼仪,模仿汉族官制,考核州县官员,设置三长制(用邻、内、党)。 乡镇官员组织),实行土地均等化制度,等等。

然而,真正让他在历史上出名的是以迁都开始的全面中国式改革。为了加强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公元493年5月,他率领数百名官员和一百万多人从平城南下,于9月底到达洛阳。然后,以连续下雨为由,军队驻扎在洛阳休息。当时很多鲜卑勋不愿意向内迁,反而更怕南征。此外,此时他们已经在洛阳,所以没有人对迁都提出异议。

image.png第二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然后在一批汉族学者的支持下,全面进行汉化改革:

禁止所有人穿胡服,所有人都要换汉服;

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语。官员犯罪,当场撤职;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应葬于河南(黄河以南),不宜葬回平城;

建立国子学、太学、西门小学等。,全面推行儒家教育;

496年,孝文帝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节汉姓;拓跋改为“元”,自己改称。

他亲自带头,极力主张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为了保证改革的实施,他甚至处决了企图造反的拓跋珪亲王。

......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极大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使北魏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几乎成为中原地区一个完整的封建王朝。此后,北方虽有东西分裂,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四分五裂、各民族大杀特杀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

image.png但孝文帝死后,北魏政治日益腐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之后,北魏在农民起义和边区六军起义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公元534年,袁山简在邺城被军阀高欢拥立为帝。第二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居为帝。都自称是魏国统一,而北魏分裂,史称东魏西魏。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杨迫使东魏皇帝退位,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珏也威胁西魏皇帝“退位”,建立北周政权。这标志着北魏的正式灭亡。

“蠕”是软的,由于与北魏结盟,未能像汉朝匈奴、唐朝突厥那样对中原王朝产生巨大影响,可谓北方草原的“耻辱”;北周、北齐时期,柔然被为铁而战的突厥人所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image.png盛世繁华,死期骤至,北魏也没有逃脱封建王朝的无限循环。但这个王朝在结束北方战争、促进民族融合、强化中原尚武精神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后人肯定。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