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贫穷的县级官员是如何推翻贵族集团的?

今天有趣的历史系列带给你魏晋南北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秦汉统一后的第一个长期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门阀势力众多,局势极不稳定,政权更迭的频率很高,人们经常生活在战争中。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王朝内,出身于贫困家庭的普通人逐渐失去了他们的上升通道。

冷门县官员的天花板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汉代逐渐废除了以鉴定为手段的选官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曹、魏时期的九品制度。

按照曹操最初的制度设计,九品郑智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对国家事务的影响,拓宽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升渠道。然而,在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司马家族得到了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曹魏的支持者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晋代建立后,司马家族逐渐修改了原有的九品郑智制度。

修订后的九级制,基本上赋予了各地最高级的人对官员候选人的决策权,同时恢复了曹、魏时期废除的贵族世袭头衔,并赋予其世袭子孙五级的起始军衔,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干部。进入官僚体制后,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三级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

但是,对于出身贫寒的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一生辛勤工作,工作成绩斐然,也最多只能升到四五品的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县级官员。然而,这只是他们仕途的起点,他们在有生之年取得了成绩。

同时,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寻求的官职往往是贵族家庭所鄙视的小官职。这些官职在当时也被称为“浊官”。

image.png“干净的官员”和“肮脏的官员”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贵族不仅打破了国家的权力,而且是有利可图和著名的,喜欢附庸风雅。

因此,贵族子弟在选择官职时,往往会选择社会声望高、级别高的单位。与今天类似,虽然许多单位没有真正的商业权力,但他们有更高的层次,更多的组织和更快的晋升。

这样的单位往往位于整个官僚政府的最高层,接近权力中心,如翰林院、吏部等。

这种官职被称为“清官”,因为它往往高高在上,不与底层的人接触。在贵族家庭的眼里,其附庸风雅的谈吐自然应该呈现“清官”二字,而“清官”的性质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大多数贵族子弟会选择做一名“清官”,但至于这种官职在民间的权威性,却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浊官”。浊官又称为事务性官职,在人民中往往有一定的实权,但同时,因为他们承担着全国的具体基本事务,如发展农业和桑树、逮捕杀人犯、维护地方治安等。“浊吏”在魏晋南北朝的官僚体系中承担着更为严重的现实责任。用今天的话说,“你做得越多,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image.png“清官”为贵族所占据,“浊官”自然成为大多数贫困家庭子女的唯一去处,但正是这个地方动摇了南北朝的稳定。

抓住地基的冷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分裂状态,这可以说与这一时期实行的“九位一体”的选官升迁制度密切相关。

根据司马氏家族的最初设计,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与贵族家族等贵族集团分享国家权力,从而在贵族集团中牢牢控制整个国家。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由于贵族群体的普遍声誉和热爱,为了相互跟上,贵族子女占据了国家大部分名义上的高位。同时,由于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地位,他们与穷人和平民严格分开,这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改变他们的官职,除非这种改变是向上的循环,它必须是道德、名誉和荣誉的向上流动。

这样的贵族阶层似乎在起跑线上取得了优势,但却自我克制,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即未能产生出一个能独霸整个魏晋南北朝国家权力的贵族群体。

相反,那些在稳定整个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官员职位往往被没有任何权力基础的“政治新人”占据。这些政治新人是所谓的贫困儿童,因为他们的仕途上限触手可及,所以他们通常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迎合皇帝的心意,打破自己的天花板,使自己成为一个新的贵族群体;首先,保持浊官的地位,逐步垄断整个浊官体系,等待形势的变化,在时机成熟时,把自己的天花板变成新的跳板。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里,虽然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开始就在起跑线上输了,但他们不一定在生命的最后输了。相反,虽然贵族家庭赢得了漂亮的起步官位,但那些高层的官位和单位往往像空中楼阁,因为缺乏基础而不那么稳定。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只有一个穷学生是县级官员。虽然天花板只是一个贵族孩子的起点,但历史的终点往往是贵族被穷人打败。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