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仲淹没有被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天赋不够好吗?

你真的认识范仲淹吗?有趣的历史边肖为您提供了详细的相关内容。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事实上,唐宋散文创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擅长散文写作的范仲淹为什么没有上榜?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生于1989年10月1日,26岁时进士,进入仕途。范仲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虽然这位官员参加了政治事务(副总理),但由于他直言不讳的言论,他多次受到法院的训斥,最终在周知颍州去世。值得称道的是,军民兼擅的范仲淹不仅写得好诗,而且守卫西北边疆,使西夏军不敢轻易进犯。

范仲淹没有被选为唐宋八大家,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好?

当然不是。

范仲淹的创作历程持续了40多年,作品丰富,涉及面广,在散文、诗歌、词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鲜明,是唐音向宋音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并不多产,只有五部流传后世,但每一部《资本论》都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杰作。范仲淹的散文值得一写。

1046年10月17日,58岁的范仲淹应岳州(古巴陵县)朋友滕紫晶的邀请,为岳阳楼题词。范仲淹写的《岳阳楼传》,千古传诵。这篇文章不是一篇普通的旅行记录,而是一种“天下先忧,天下后乐”的开放思想。文章中有很多成语,融合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创作手法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也成为了世界四大建筑之一。

image.png当然,范仲淹一生的散文作品不仅有《岳阳楼》,而且还有《处士与唐书》、《手札答陈十事》、《虞汉齐书》、《灵武赋》、《尚书政书》等文章,脍炙人口。

探讨范仲淹未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应从唐宋八大家的源头入手。

在唐、宋、元时期,没有“唐宋八大家”这样的说法。明代文学家游助最早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参与《元史》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朱的正史。游助曾编辑过一本名为《刘先生选集》的选集。据说是“六先生”,但实际上有八个人,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游助集苏洵、苏轼、苏辙于一身,人称“刘先生”。

image.png继之后,许多作家在编辑散文集时都遵循了《刘文选》的选文原则。例如,明代中期的儒家大师唐顺之,就从前八位大师中选取了唐宋散文。明末散文家毛昆编辑出版的《唐宋八大家笔记》,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自那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有了定论。

那么,游助、唐顺之和毛昆在认定唐宋八大家时遵循了什么样的原则呢?

四个字:“古文运动。”

自汉代以来,文坛上就流行着工整严谨、辞藻华丽的骈文。骈文更注重形式技巧,如果运用得当,还可以创作出许多声音和情感丰富的优秀作品。如唐代作家王波的骈文《王腾亭序》和南北朝作家余馨的骈文《江南赋悲》,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

然而,优秀的骈文作品仍然太少,大多形式僵化,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韩愈率先提出复古文学理论,反对骈文的创作手法,提出用散文写作,从而拉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被称为“百代文人”。

image.png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他积极响应韩愈的倡议,继续高举古文运动的旗帜。在韩愈和柳宗元的影响下,骈文掀起了一股浪潮。然而,韩愈和柳宗元死后,骈文又复活了。

宋初,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再次倡导古文运动,并以韩愈、柳宗元为研究对象。同时,欧阳修并没有否定骈文的所有优点,而是将骈文的优点与古文的优点结合起来,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欧阳修利用他在文坛的地位影响了许多作家。苏轼、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苏洵、苏轼、苏辙为师。他们都投身于欧阳修发起的古文运动,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都参与了古文运动,给骈文以第二次打击。从那以后,骈文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下降。虽然它还没有完全灭绝,但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耀。

为了记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对古文运动的贡献,游助、唐顺之、毛昆三人把自己的作品写进书里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一方面,比欧阳修大18岁的范仲淹,属于欧阳修之前的“文学前辈”,远在欧阳修之前成名。欧阳修自然不可能“领导”范仲淹,而范仲淹也没有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当游助、唐顺之、毛昆等编辑选拔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时,范仲淹的名字显然不包括在内。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