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要攻打渤海?真的是因为那里神奇的大米吗?

大家好,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今天,我将告诉你渤海王国的故事。欢迎关注。

”公元698年,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出兵攻打渤海,就是为了吃渤海出产的具有美容效果的神奇大米。把渤海变成渤海县花了七年时间……”

这就是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满嘴米饭引发的战争”。

在很多网民眼中,这是一场可以展示唐朝实力的战争。然而,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根本没有这回事。

首先,战争发生在696年,原因不是因为神奇的大米

所谓渤海国是以漠河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其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东北。武则天时期,唐朝和渤海国(确切地说,是漠河人)之间只有一次战争,发生在696年。战争的原因不是因为神奇的大米。

自唐初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就出现了许多部落,包括契丹人、Xi人、突厥人等。它们都在唐朝瀛洲总督的管辖之下。696年初,契丹发生饥荒,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颍州刺史赵一贯刚愎自用,不救灾,还像以前一样奚落侮辱部落首领。这引起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

image.png696年5月,契丹首领携妻弟孙万荣起兵,攻取颍州,杀了赵。历史被称为“瀛洲之乱”。不久,出于对唐朝的不满,漠河人在齐思弼、齐忠祥的领导下参加了“应州之乱”。

6月,武则天派左颖杨威将军曹练师、游吴金魏将军张璇玉、佐为魏将军李多佐、司农邵青等28名将领参加马人节,率领大军平息了“颍州大乱”。

对于这场战争,武则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于是她派自己的侄子吴三四和吴友谊从孙武等武氏子弟到前线去建功立业,为后人铺路。

可笑的是,武则天还改了造反派首领的名字,把李德忠改成了李德学,把孙万荣改成了孙万展。似乎这样,敌人不战而败。

第二,战争非常激烈,唐朝军队伤亡惨重

就数量而言,唐朝前后出动了几十万军队,而叛军只有几万人。在武器方面,唐军的武器更为精良,而叛军的武器则非常简陋。因此,唐的军队对叛军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胜利似乎是手到擒来。

然而,战争开始时,唐军屡遭失败,伤亡惨重,战斗异常激烈。

696年8月,曹、、、马、引兵与叛军交战,因过于自信而被叛军攻陷,遭到叛军伏击拦截,全军覆没于东谷之战。连教练曹、、马都被叛军俘虏了。

次年(697年)春,武则天派清边路长官王晓节和左玉林将军苏洪辉率领十七万大军平定叛军。同样的场景再次发生。3月12日,双方在东石霞山谷再次交战。唐军被击败,教练王晓节战死沙场。只有苏洪辉带领着一些唐军逃跑。

我将用眼泪结束我自己的战斗。因此,武则天继续增派部队。同年4月,武则天命宰相娄石为清边路副总经理,右武威将军沙茶忠为原总经理,带领部队20万人奔赴前线。

image.png娄实德是一名公务员,但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曾在与吐蕃的战斗中赢得八次战役和八次胜利,并守卫边疆多年。这一次,娄实德在与叛军作战时,加入了后突厥汗国的沉默可汗,从北到南攻击叛军,最终打败了孙万荣(李德忠之前因病去世)。孙万荣战败后被部下杀死。

武则天最终以巨大的代价平息了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这场战争中派出了许多武氏子弟,但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太差,这让武则天非常失望。武则天不得不在帝的策划下,秘密召回庐陵王入京,立其为皇太子,为李恢复政权奠定了基础。

第三,渤海国成立于698年,武则天与此无关

在“瀛洲之乱”中,漠河首领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乞讨的不仅仅是羽毛和大象。在战争中,武则天计划分裂叛乱分子,抚爱切萨皮克湾和切萨皮克湾,分别命名为“徐国公”和“甄国公”,并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然而,齐思碧和齐忠祥明确拒绝了。

后来,齐思碧于死了,齐忠祥在逃亡中死去。

故事还没有结束。切萨皮克切萨皮克有一个儿子,名叫达朱荣。父亲死后,达托荣带领漠河部落退守天门岭(今惠法河与浑江的分水岭),对紧追不舍的唐军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唐军首领李杰固幸免于难。

698年,土耳其人呷了一口汗,转而反对唐朝,占领了女州、潭州、定州和肇州等地,阻断了从中原到东北的通道。达托荣借此机会在东北建立了渤海国,自称“地震之王”,这个名字应该与武则天封给他父亲的“地震之王”有关。

渤海建国后,武则天别无选择,只能对这个新政权发表自己的看法。

image.png至于网上的文章“渤海国变成了渤海郡”,这是真的,但首先,这不是武则天做的,它发生在713年,当时武则天已经病死了。

其次,它不是唐朝军队征服的结果,而是唐朝皇帝许多礼遇和求爱的结果。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习安和唐玄宗·李隆基都采取笼络政策,给予了达托荣优厚待遇。公元713年,封左为将军,渤海郡王。达托荣说他投降了,不再叫这个国家,所以渤海成了渤海县。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