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攻打关中时,为什么最好去汉沽关潼关渡河?

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准备了一篇关于进攻关中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与现代战争相比,古代战争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在规划行军路线时,将军必须考虑军队行动的路线是否适合行军。物流供应方便吗?部队行进时容易受到伏击或事故吗?你能保持队形和队列吗?行进路线会不会太长?这会给物流带来多大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军事地理学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对于进攻方选择决战地点或行军,或者防御方建造堡垒都是非常重要的。

image.png在古代,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传输手段,士兵昂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因为当一个单位远离故土时,它在作战时消耗的材料总是比在中国接受训练和负责边境安全时消耗的材料多。这是军队使用它的最有效的方法,即迅速前进,不给敌人任何反应时间,在敌人作出反应之前就赢得战略目标并击败敌人的主力。这不仅可以减轻物流消耗的压力,而且可以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古代,虽然不同部队的行进速度不同,但部队的行进速度普遍受到落后的路况和低效的运输条件的严重制约。不能吃饱穿暖的军队不能有效前进。只有确保基本的后勤保障,军队才能前进。

image.png我们在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写的《战略》一书中提到了物流供应的速度。据估计,如果地势平坦,骡子每小时能走5.2公里,但它只能承受大约69公斤的重量,而一头牛理论上能承受将近一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军队中使用大量的牛来承担运输任务可能更具成本效益。但是牛的行进速度很慢,最多只有每小时两公里左右。与此同时,皇帝本人建议牛的行进距离每天不应超过32公里,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理论上牛的死亡将会加速。同时,更加崎岖的地形不仅会严重阻碍部队的行军,还会更容易导致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因此,对于进攻方来说,选择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和行进更为有利。

image.png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当中国想要进入关中时,通常要经过汉沽关和潼关,因为华北平原的交通比较方便。即使你不取潼关,也就是从东到西的路线,你也要以四川为根据地,以汉中为依托,进攻北部的关中平原,也就是说,你要从平原向平原前进。然后,在这个时候,有人问为什么他们没有过河去实现他们的目标。众所周知,与陆路运输条件相比,内河运输速度更快,承载能力更大。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河运本身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运输方式。崎岖的河道、浅的水深和不足的河道宽度将严重限制河流的输送能力。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现出三步走的趋势,即海拔越高向西,海拔越低向东。

image.png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水往低处流”,水从高处流到低处。因此,我国的河流一般从西向东流,最后汇入大海。在古代,在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无法完全征服自然,仅靠人类的追踪器和河流的自然力和风力,船只很难逆水行舟。因此,在古代,如果你想用黄河攻击关中,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古代,我们不可能从下游逆流而上攻打黄河。出于同样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赢得荆州后,你得到四川河,但很难赢得四川对从荆州河。

image.png同时,自汉代以来,关中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导致黄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船舶吃水,使大型船舶无法在黄河中行驶,吃水浅的船舶容易搁浅。此外,由于水土流失,黄河水浑浊,越浑浊的水越不利于船只,尤其是木船。

因此,如果用水来攻击关中地区,就有必要要求木船在浅水流失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实际上是违反自然科学的。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