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宝船太大了,没有引擎。郑和是如何穿越印度洋到达非洲的

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准备了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成祖怀疑惠帝死在海外,想追查此事,想在异乡炫耀他的军队,以显示中国的繁荣。”永乐三年六月,任平生和他的朋友王景洪制作了《西海》...自和之后,凡作观沧海者,必不自吹自擂,故相传明初三宝宦官以大事云之名,往西海而去。”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它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海上航行,船只和人员最多,航行时间最长。目前,据了解,船队已经尽可能到达东非和红海。

但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科学技术没有发展起来,世界上第一台发动机是在19世纪发明的。这次距离郑和下西洋还有400多年。明朝郑和的船只在没有引擎的情况下是如何穿越印度洋到达非洲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能够远航的船只。资金问题很容易解决。郑和得到了明朝皇室的支持。资本根本不是问题。船只呢?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明代的船舶制造技术非常发达。

据《明史稿》记载,“何等人造了一艘大船,修了44尺,宽18尺,可容纳数百人。”

可以看出,船队中的大型船只长44英尺,宽18英尺。如果转换成目前的普通单位,它们是大约147米长,51米宽的巨大船只。这么大的船足以承担航行的任务。毕竟,我们目前的航母只有300多米长,只有两艘郑和宝船那么大。

image.png其次,我们需要知道郑和如何辨别方向。毕竟,我们出去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地图导航的,郑和是怎么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呢?

事实上,郑和白天靠指南针导航,晚上除了指南针,他还可以通过占星术导航,以确保郑和的船只不会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

有了船只和方向,郑和的力量从何而来?要知道他的船是一艘100米长的巨轮,它是如何在没有引擎的情况下穿越印度洋的?

正如我们所知,古代船只的能源主要是人力和风力。人力是指一群水手在船底舱中划桨,通过大量人力实现船舶的航行;风就是扬起帆,利用风的力量使船起航。

郑和的船只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和水手划船产生的动力。因此,像这样的船在有风的时候很好。万一没有风,他们只能靠水手拼命划桨。所以郑和下西洋并不容易。

image.png因此,为了节省人力,郑和没有在海上航行,而是找到了合适的风季。当东北季风悬挂在海面上时,郑和的航行路线与季风吹向完全相同,所以是顺风,可以节省大量人力。

此外,在郑和宝船的设计中,从人力、桨的长度和摆桨的空间三个方面选择了合适的数量,使人们在摇桨时可以减少用力。同时,长桨的设计占用很小的面积,可以适应各种水域的航行,保证航行安全。

image.png郑和有一艘可以远航的船,有指南针导航,有季风作为动力,他自然可以到达非洲,这也表明明朝强大,掌握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民族壮举不仅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新尝试,也是古代科学技术在航海中的成功应用。他不依靠发动机,只能靠风力和人力穿越印度洋。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