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的军事力量如此浪费?为什么冗员现象越来越严重?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古人说:“富者强,强者败,胜者广。”总而言之,有四个字:富国强兵。然而,这句话完全不适用于北宋。以下有趣的历史系列将会给你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当时,大宋王朝虽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军事力量极其薄弱。它不能打败北方强大的辽国,也不能对付西北弱小的西夏。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北宋的军事力量如此浪费?

image.png

事实上,根本原因在于“三冗员”,即冗员、冗员和冗费。那么,为什么北宋的冗员现象越来越严重呢?

宋太祖的赵匡胤是通过叛变夺取政权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所以他一生中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会以他为榜样,夺取他老赵家的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答案。即建立一个多部门的制衡体系,以减少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

例如,在北宋,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是“三戒”(殿前部、禁卫军军事部和禁卫军军事部)。前者有权调动军队,但不能直接掌管军队;后者掌管军队,但无权调动军队。通过“士兵”和“权利”的分离,军事指挥官自尊的可能性基本消除。

当然,类似的制衡制度在北宋的官僚机构中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在军队中。

赵匡胤的方法自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两个新问题。

首先,官僚体系已经变得非常庞大,因为一个部门所能做的事情现在需要多个部门来处理权力下放的分工;第二,部门之间经常相互推诿,这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这是北宋冗员问题的根源。

后来,明清两朝基本上沿袭了北宋的各部门制衡制度,但冗员问题远不如北宋严重。可以看出,系统设计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image.png

事实上,真正导致北宋冗员问题日益严重的还有其他原因。

宋仁宗执政时,解决冗员问题迫在眉睫。宋仁宗邀请了几位法院官员讨论解决方案。时任副总理的范仲淹用“光明与幸运”六个字指出了关键点。

“明王朝”是指北宋时期的官员升迁制度。为了赢得士人的心,大宋朝的官家给予了非常宽泛的晋升标准。公务员每三年一次,武官每五年一次,只要他们在此期间没有犯错误,他们就可以晋升到更高的级别。

也就是说,评价官员升迁的条件不是看谁更好,而是看谁犯的错误更少。每个人都知道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不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可能犯错误。因此,大宋朝的官场越来越佛教化,“不求功德,但求无过”成为大多数官员的生活方式。

范仲淹的解决办法是改革晋升制度,将官员的政绩纳入考核标准。同时,我们还完善了奖惩条例。过去,我们可以不犯错误就得到提升,但现在什么都不做是错误的。虽然他不会被免职,但他会被调到闲置的部门,从现在开始他就没有权力了。

“抑运”指的是北宋时期几乎普遍存在的恩荫制度改革。从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开始,北宋的官员们就一直盼望着一年一度的南郊大礼和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因为在过去的两天里,皇帝想向他的朝臣们伸出仁慈之手,从两个政府部长到各个地方(宋朝的路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省份),他可以向朝廷申请恩典的配额。

image.png

例如,一个院士学士可以是一个每年都有一个席位的官员。几十年后,光是翰林学士就能培养出几十个“第二代官员”,这显然是极不健康的官场生态。北宋冗员现象日益严重,这是其主要原因。

范仲淹的“抑运”思想就是要压制这种不合理的“运”。他建议两省官员只允许尹恩自己的儿子做京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让七姨八姨家的子侄做京官;所有转运大使和边境官员只有在就职两年后才能申请尹恩。

范仲淹的“明赋抑运”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宋日益严重的冗员问题。但它也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

结果,由他主持的“庆祝李新政”在运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宣告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臣也被排除在朝廷之外。可以看出,“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的确是永恒的真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