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明朝遗民为什么又讨论永乐迁都?

“上帝担心他的大臣的耻辱,而上帝羞辱他的大臣的死亡。”明朝灭亡后,遗民们为什么要重新讨论“永乐迁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一看。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明朝的政治乃至社会文化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无需赘言。在搬到首都之前,人们对搬到首都的利弊有很多争论,政府和人民的意见也不一致。最后,永乐皇帝任意行动,迁都了。关于迁都利弊的讨论贯穿于明代,其主题是“杜妍之辩”。在某些特殊时刻,这个问题尤其尖锐。例如,“土木工程的变革”被批评为杜妍的劣势。明朝灭亡后,尴尬的明朝遗民重新获得了这个话题,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image.png明代文人与丈夫之间的争论是好的,而杜妍之间的争论则为他们提供了评论当时政治的好材料。当时,李自成进兵京师,据传崇祯皇帝南迁,徐图起死回生。“杜妍辩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再次提出的。最后,崇祯皇帝选择在景山公园上吊,无论是因为他真的想为国捐躯,还是因为他当时的言论,但大家都知道的是:“天子保国,王死。”然后问题又回到了“杜妍辩论”,因为这种“保卫国家”或“毁灭国家”的形式是朱迪的预设价值。

image.png崇祯“殉国”了,但南明政权却是一个接一个。亡国遗民自然会陷入沉思。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说法,崇祯被建议是一个“弑君”,并主张迁都;有人认为迁都就是怕死投降,这一代人应该为亡国负责。按照这种说法,顺理成章地回到迁都的利与弊(永乐北移,明朝死于南迁)。

image.png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主担心大臣的屈辱,而主侮辱大臣至死”。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崇祯的死是“非法的”,所以“杜妍之争”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一场关于遗民生存合法性的争论。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