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的一大笔横财:洋务大臣李鸿章开了哪些工厂?在西方化中大发横财

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洋务大臣李鸿章的文章。我希望你喜欢它。

1865年,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梅尚奇铁厂,并与韩殿佳、丁日昌合并,扩张为江南制造局。同时,苏州机器局随李鸿章迁往南京,并扩展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事企业中,李鸿章自己创办了三家,他自己也说过:“制造装备是训练的第一要务。”

image.png后来,在引进西方现代生产设备的实际操作中,他进一步总结道:“中国要想自力更生,就像学习外国的锋利工具一样。如果你想学习外国锋利的工具,你就不能找到制造它们的工具,并且在不使用它们的情况下向它们学习。那些想找到装置和制造它的人,或者设立一个特殊的课题来研究学者,而学者把一生挂在嘴边作为财富和名望,那么这个行业就可以完成,艺术就可以提炼,人才也可以聚集,反映出他的理解的深化。

20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他的责任更大,视野更开阔。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受穷”,并逐渐认识到“富强与富强是相互联系的”,“先富后强”,从而将洋务运动的重心转移到“求富”上来。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的拥挤,朝廷南北货物运输改为海运。同治十一年年底,李鸿章乘机监督招商局的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航运公司,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它承担了帝国政府“官方货物”运输量的一半,但其随后的客运业粉碎了英美合资的启昌公司。招商局以朱启昂为总机构,唐舒婷为总机构,徐润、朱启昂、盛宣怀为会议机构。因此,它奠定了“政府监管企业”政策的基调。

此后,在20世纪70、80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织厂、山东义县煤矿、天津电报局、唐旭铁路、上海电报局、金谷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等一系列民用矿山。 三山铅银矿和上海华盛纺织总厂在经营方针上,由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逐渐转变为政企联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始。

当外国人想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时,清朝的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很惊慌,认为“电报是建立起来的,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向四面八方延伸,而且有独特的脉络……”李鸿章不允许外国人从香港铺设海底电缆。因此,不久之后,中国第一条由他支持的电报电缆在大沽口和天津之间开通了。李鸿章完全可以无视“本土脉搏”和外国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含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此后,电报公司以清政府的资金作为投资和利润而成立。李鸿章将这一举措称之为“官方监督和企业管理”,因为在中国建立自治企业“是沉重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因此需要官方的支持和适当借用官方资金来帮助缺乏企业权力的人”。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在近代中国建立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机器厂、第一个现代化的军事学院和第一个现代化的海军舰队。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image.png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航运投资促进局。它不仅促进了衰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财政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然而,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的枷锁。李鸿章创办的企业都是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体制。当企业刚建立时,政府没有力量独立建立,所以他们与私人资本合作。当企业走上正轨时,政府会尽最大努力排斥私人资本,组建政府来支配企业。由于多年战争后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撤出资金和强制裁员,长期的政策保护使企业失去了生机。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国家资本的崛起,这些病重的企业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李鸿章本人和他的家人从西化中获得了一笔横财。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