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仕途失意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欧阳修吗

今天有趣的历史系列带给你苏东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个系列。

苏东坡一生是个快乐的人。临死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请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东坡病逝,苏辙受哥哥的委托,含泪完成了《詹端明亡兄墓志铭》。

不言而喻,墓志铭应该用美好的文字来书写。

苏辙写了一段我哥哥参与科研的轶事:“嘉佑二年,欧阳文忠考进礼部。当他生病时,他的写作是奇怪的,他的思想可以被拯救。梅获《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又惊又喜,以为自己变了一个人,想冠大夫,又怀疑曾子的行为。文忠门下的子谷是仅次于公众的学者。《春秋》之后,义为先。皇宫考试钟毅分校。”

众所周知,苏东坡和苏辙感情深厚,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月亮什么时候会亮》是写给苏哲的。

此外,由于深厚的兄弟情谊,苏东坡还立下了“与你结为兄弟,然后为下辈子结婚”的志向。

多年来积累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在进入仕途之前,两兄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考试,一起玩耍,有着相似的兴趣,是不可分割的。

image.png苏哲和他的哥哥参加了贾友为期两年的科学研究。因此,苏辙关于苏东坡参与科学研究的轶事极其可信。后来,《万艳名臣碑集》、《宋史》和文学《成斋诗》都被引用。

然而,经过仔细推敲,苏辙的说法多少有些可疑。例如,“是公众第二。《春秋》之后,义为先。“宫考中学”的三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但说他的哥哥苏东坡“屈居第二”是因为欧阳修和曾巩,还有一点猜测。

欧阳修误将苏东坡的卷子当成弟子曾巩的卷子,这是欧阳修的内心活动。如果欧阳修自己没有说出来,别人怎么可能说对呢?

纵观欧阳修的所有作品,欧阳修本人从未说过类似的话。当苏辙为死去的弟弟詹端明写墓志铭时,欧阳修已经死了将近30年,他自己也无法向苏辙解释。

image.png后人会把这个故事当作真实的故事,所以它并不坏。

问题是后人误解了苏辙“以公为先”的思想,以为苏东坡是当年科学研究的第二名,即第二名。

也有人说,如果不是欧阳修做的这个乌龙,苏东坡会是当年科研的状元。

这种说法很荒谬。

北宋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科举考试的发布和解析、科举考试的省级考试和科举考试的宫廷考试。本来,苏东坡的兄弟们应该在他们的家乡梅州参加开发考试,然后去首都开封参加省级考试和宫廷考试,考试合格后。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在《侍郎张初书》中说:“我听说京城有许多贤士,所以从那里游了过来,因为我考中了进士。”实际原因是,患有严重“考试恐惧症”的父亲对儿子的才华和学习信心不足,分配给开封市政府的解决方案金额相对较大。

因此,嘉佑元年(1056年),苏东坡兄弟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参加了开封府的送解考,次年又参加了省考和宫考。

要注意的是,省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还要分几次进行,否则苏辙不会在“为公第二”之后加上“重经春秋以义为先”。

《文献通考》记载:宋代礼部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部、石三、李三、三川、学究、明静、法明等进士,都是秋季进士,冬季聚礼部,春季进士。合格的被列入《尚书省》。每个学者应该尝试一首诗、一首赋、一篇文章,采用五种策略,在《论语》中张贴十个帖子,在《春秋》或《礼记》中表达十个意思。

这是继唐五代之后北宋初期科学研究制度的实施。事实上,这个系统一直在调整和改变。《续子·同治鉴长辨》卷24记载: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进士免帖经,只试墨义二十法,皆重经文中大义。并提倡文人墨客各试书法墨夷十首”。

它发表在同一本书的第26卷,在永熙二年(985)四月,它被重复张贴经文和停止法律。

《宋史》卷155《选录1》也记载,在清朝第四年(1044年),进士考试是“三局:第一策,第二论,第二诗与赋,一般考试是取,但停止张贴佛经和墨经义,学者想尝试十种方式为那些有大义的人”。

然而,由于清丽新政的失败,这一制度被废除了。《续子·同治建昌编》卷一六四说:“科举的旧篇皆先定,凡事宜易。”

因此,嘉祐二年省考的内容是清理新政失败后旧制度的变回,即诗、赋、策、论、经、墨夷仍应接受省考。

这些考试是如何安排的?

《宋史》卷155《选志1》有记载:包元年,曾访,学士龙图革,以“学诗、赋、策,议继位”。李殊的建议是“第一方针,第二理论,第二赋,第二帖,和墨意,而有四个试验,这比工作更困难。因此,宋仁宗“有一封给公司的信,但稍有实施”。

也就是说,第一个测试是政策理论,第二个测试是诗与赋,第二个测试是经与墨的意义,这四个测试结合起来,最后根据这四个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叶梦德在《石林艳遇》中写道:苏子珍在屋里,她的笔好极了,所以她不能专心写赋。在乡试期间,欧阳文忠决心摆脱文学的弊端。梅作为考官,获得了《刑赏忠义论》,并认为其与孟子的思想相似。但是,有人说杀了三子,姚说米杀了三子,所以他急于表现文忠和大喜。拿他的赋来说,它已经被他的考官甩在后面了,也就是“第二”。并把它列在清单上,余省在结束前把它作为一个疑问,所以他问它。子徐湛说:“如果你想当然,你必须有一个来源。”余省很可怕,但是没有人拒绝接受他的英雄。

不难看出,苏辙所说的是“把公众放在第二位”,即政策审查。

image.png苏东坡的《论刑、赏、忠》,写在《策考》上,已成为古今范文,自然是一篇杰作。但起初它并不是第一部和第二部杰作;取而代之的是苏东坡的“不能屈身为赋”和“已被考官抛下”,而欧阳修则是为了抢救这一人才而“屈居第二”。

为此,苏东坡在科学研究之后对欧阳修表示了感谢,其中包括:“石页,一个遥远的鄙薄者,住在一个平庸的家里,并不受到赞扬。”和首都,长期未知。去西方,我不想执事第二。”

此外,苏东坡在墨夷考试中以《春秋》为第一名,最终在综合评价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级考试,被礼部评为合格进士。

然而,在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曾说:“所有进士的帖子都是用墨水写的,从来没有测试过。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不会尝试。”《羁縻义考》的内容被忽视,是“明显而虚假的”。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这次学科考试中的第一名并不利于综合评价。《宋纂修》也明确记载,嘉祐二年第一次省级考试是在举行的。至于苏东坡在省考中的排名,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很难找到具体的排名。曾巩的省级考试排名更难测试。

另一方面,省级考试的排名对官员的任命几乎没有影响——决定名望水平的是随之而来的宫廷考试。

最初,在宋太祖建立宫廷考试制度后,宫廷考试的通过与否是杨东鑫能否进司的关键。但是,嘉祐在第二年开了宫廷考试,没有开创先例,只是在宫廷考试中,省级考试的名次被提升了。

省考冠军是李实,而宫考冠军是张衡。

苏辙在《死去的兄弟和儿子的墓志铭》中清楚地写明了苏东坡在科举中的排名,这就是“科举第二科”。

《宋瑶纪稿》记载:贾佑二年级分为五个年级。一年级由冠军张衡担任监考,二年级由窦汴和谭华·罗凯担任评委,由大理和美国裁判;第四任雍正和第五任朱楚平是两位大使;第六名和“九经”之下,都是低级官员;第二个是尝试大县书队长的头衔;第三,第四个试名,判为书记书尉;第五个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保持选举。

苏东坡的兄弟也在同一名单上。中学五年级学生苏哲也有同样的进士背景,但他不能马上被授予官职,所以他不得不继续竞选。

苏东坡属于第四家族,属于第二家族。他生来就是一个学者,所以他不需要保持选举,但可以立即被授予一个官员。但是那一年,苏沐死了,他和他的弟弟苏辙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省心,他们没有给一个正式的说法。

丁于断气后,苏东坡将主书授予河南省富昌县,与兄弟苏辙的官名渑池县平起平坐,居第五位。他们都是州县最低的官员,也是嘉佑进士第二年授予的第三、四等官员中级别最低的。

因此,兄弟俩在宫廷考试中的成绩并不理想。

然而,嘉祐三年(1058年),苏东坡的兄弟住在丁祐的家乡,朝廷颁布法令:“自今制,司已进入第三等,第一等学者(状元),大理的评价和签名的书除外;代表,我会通过判决;连任,试试博物馆的帖子。制进第四班,进士第二、第三,除了两个幕官;代也,改次京官。制进第五名,进士第四名,第五名,除了知县的头衔;我代表你,动议两位大使。”

因此,两兄弟没有去上班,而是积极准备考试。嘉祐六年八月,令人惊叹的时刻到来了。苏东坡的兄弟们同时爆发,苏东坡的成绩进入第三等,这是北宋继武玉之后,在京游实行科制以来的最高成就。因此,他被授予大理法官,签署了《凤翔府法官书》,并获得了北京和朝鲜的官方地位;他的弟弟苏辙得了第四名,除了郎书记和商州武将。

上面的字母表示这个制度被提升到第三个等级,即按照第一个学者(第一号学者)的待遇。事实上,在宋、宋三百多年间,共举行了二十二次科举考试,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是虚设的,只有四十多人参加。只有武玉、苏轼、范白露和孔文仲进入第三班。

可以说,苏东坡的荣耀比状元高几倍。尤其难得的是,我的哥哥苏哲也进入了第四班,和他的兄弟们在同一个家庭,前所未有!

据说宋仁宗读了东坡兄弟的政策后,高兴地做了一个鬼脸,对高皇后说:“今天我为我的子孙赢得了两个首相!”

不幸的是,苏东坡后来不被允许担任任何职务,这是一个永恒的遗憾。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