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翁同龢的纠纷有多严重?间接导致了中日战争的失败

晚清时期,李鸿章与翁同龢始终站在对立的一边,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和不可调和。皇党主要是中央京官,出身于科举门第,翁同龢成为骨干。光绪亲政后,慈禧太后重用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员来制衡皇党,这些有权有势的官员也需要依靠慈禧太后的权力来驰骋仕途,展示自己的政治野心。后来,党的骨干人物主要有李鸿章、李逸、荣禄等。

清末民初,民间流传着一句著名的对联:“丞相合肥瘦于天下,农民常熟贫于天下。”这幅对联不仅体现了李鸿章和翁同龢的身份和籍贯,也暗示了他们的渊源太深。

image.png翁同龢,生于江苏常熟,道光十年(1830)。他的父亲翁心存是咸丰同治年间的宰相兼皇帝。翁新村有四个儿子,长子翁舒同去了安徽巡抚,三子翁同珏去了湖北巡抚,翁舒同是咸丰六年第一考的第四子。翁家族在晚清政治上是有名的。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三年(1823年)生。李鸿章年轻时就学,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李鸿章在清末身居高位,这与他镇压太平天国的杰出成就密切相关。咸丰末年,李鸿章脱离恩师曾国藩幕府,建立淮军。他在后期保卫上海、消灭太平军、包围东西捻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贸易大臣。晚清几乎所有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

李鸿章与翁同龢的恩怨与曾国藩有关。

1861年翁舒同任安徽巡抚时,碰巧太平军攻打定远县,翁舒同无力抵抗,定远被太平军占领。这时翁舒同退到了寿州。寿州首领孙家台、孟士忠与城外首领苗交战,苗投奔寿州。清政府命令翁舒同小心处理此事。然而,翁处理不当,导致寿州沦陷。曾国藩奏疏严劾翁,最后翁被发配到新疆充军。

世界上盛传曾国藩弹劾翁是为李鸿章起草的,翁同龢与李鸿章成了敌人。

image.png此后,李鸿章和翁同龢一直是朝廷的两位实权大臣,他们之间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尤其是在北洋水师的经费问题上。

1875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海军(又称北洋海军)。从它成立之初到1894-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覆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887年,黄河在河南郑州决堤,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颁布法令,讨论筹集救灾资金的办法,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部长的翁苏铜借此机会,以筹集救灾资金为名,暂停购买北洋炮艇。

1891年4月,内政部决定“从南方和北方购买枪支、炮弹和机器”,并暂停两年。所有的钱都由财政部支付,翁同龢是幕后主使。

翁苏铜认为“海上无所事事”,不赞成李鸿章花费巨资建立北洋海军。然而,清廷实际上听从了翁舒同的建议,做出了停止购买炮艇的决定,这使得为北洋海军筹集资金越来越困难。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认为战争不易打,翁苏铜则坚决打了胜仗。李鸿章知道,北洋海军的舰队规模虽然比不上日本,但总吨位却比不上日本,船只的速度和战斗力也比不上日本。指挥人才的缺乏使北洋海军雪上加霜。近年来,由于暂停购买舰炮,北洋舰队没有增加新船,只有八艘装甲快速舰可用。然而,日本每年都会购买一艘名为铁快的新船。如果它在海上遭遇,恐怕很难取胜。军队捉襟见肘,力量薄弱。中日之间的争端应该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并尽量避免战争。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极力宣传其主战主张,并发起清派以实现主战派的意志。翁、文、张謇成为当时最活跃的交战派系。翁同龢积极筹划准备计划,要求李鸿章迅速派出各路大军,调精兵强将,集结兵力以增强声势。

翁舒同的学生也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但翁舒同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洋水师有能力与日本抗衡,并想借此机会试试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及其部下不断遭到翁舒同等人的弹劾,要求严惩北洋将领,并以八大罪状逼迫李鸿章。

李鸿章与翁同龢的纷争让人心烦意乱。在前线战场上,形势是危急的,但在后方战场上,却有不断的批评。一般士兵不仅要对付强大的敌人,还要担心朝臣的弹劾。后方军队的支援总是被拖延,北洋水师和北洋陆军没能守住这块领土。

李鸿章与翁同龢的纠纷严重延误了战争的准备。翁苏铜等人毅然应战,而李鸿章则先是希望外国调停,然后在外国调停失败后继续观望,从而失去了备战的最佳时机。

赞 (0) 评论 分享 ()